人物传记—俞孔坚:我爱这土地-人物访谈|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人物传记—俞孔坚:我爱这土地
[日期:2009-02-0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周文颖   发表评论(0)打印



  2

  “穿行在祖国南南北北的城市乡村,于风雨兼程花开花落中书写河流山川,这种感觉让我热血沸腾,我因此而不愿停下脚步,因而也没有了黑夜与白天、酷暑与严寒。曾经有很多个瞬间我甚至疑惑于自己的沉醉,但我知道一切都有原因,一切都有源头。”

  “我关于中国土地、城市与环境危机的认识,和对生态与人文城市理想的追求都是可以被证明的。通过整个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和教训来证明;通过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的发展历史来证明;通过'土人'一个个成功的案例来证明。”

  “土人”的全称是北京土人景观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1998年,俞孔坚在他回国的第二年创办了这家公司,作为一个提供土地、城市、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服务的实体,俞孔坚在一边教书一边做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一边用他“土人”首席设计师的身份实践着他的“土人”理念——重建人与土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土人”的第一个项目是将广东中山粤中造船厂改建成公园。俞孔坚接到这个项目时,船厂已经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拆迁商,准备通过卖锈蚀的机器和破铜烂铁,获得利润。

  当俞孔坚来到这个老船厂考察时,空中悬挂的电线,地上堆砌的“破铜烂铁”、砖头瓦片,断墙上留存的红色标语、毛主席画像,还有那精致的结构车间、铁轨、灯塔……都让他激动不已:“在这片荒芜的厂区我听见时间在倾诉,这个场景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一段记忆。”

  他找到当地的领导满怀深情地说:“难道50年风雨运动的经历,几千位在岗和退休工人的精神寄托,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只值60万元人民币吗?它们是无价的!”随即,他提出了主要设计思路:以造船厂为主题,保留部分机械设备及厂棚,把一些齿轮、机器甚至铆钉作为道具,四周种上野,建立一个工业主题公园,唤起人们对英雄主义年代的追忆。当地的领导被感动了,随后花了150万元与拆迁商解除了合约,赎回了这个被称为“只有烂铜烂铁”的工厂,登记并封存了废旧的机器,测量并保留了重要的厂房和船坞。

  两年后,被他改建成的中山岐江公园以一个历史符号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这里没有围墙,游人可以从任何一个方位走进这个刻着工业时代印记的地方;这里没有弯曲的小径,四通八达的直线路网不仅给穿行于此的人们带来了方便,也让人感受到了现代城市的明快节奏。而那些残留着锈蚀的船坞、退役的老船、高大的龙门吊和沉重的机床,都成为唤醒当地人们过往记忆的符号……俞孔坚用“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的价值观,向人们展示了景观设计师如何设计一个集历史文化、日常活动、审美启智、环境教育于一体的公共场所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园为当地的普通大众,尤其是因船厂搬迁而失去工作、失去归属感的人们重新建立起了一个精神家园。

  2002年,中山岐江公园获得了景观设计领域国际最高奖项之一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荣誉奖,这是中国人和中国的项目第一次获此殊荣。这个项目被描述为: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而且,中山岐江公园案例还被编入我国苏教版的中学教材中。

  从中山岐江公园开始,俞孔坚带着他的“土人”团队,更加频繁地奔走于祖国的大地山川、城镇乡野之间,为迅速发展的神州大地把脉、修护和建设。他的“土人”理念也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承认。2002~2007年,“土人”连续5年荣获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的5个荣誉奖,创造了国际景观设计界的“神话”。

  在沈阳建筑大学,俞孔坚把校园设计成“丰产的稻田”。同时,他还强调了景观的动态过程,把中国农业生产过程完整地、活生生地再现于当代城市的校园中。春天的播种,秋天的收割,收割后留在田地里的稻禾斑块、稻茬以及晾晒在田间地头的稻穗垛子,都成为他的设计内容,中国的“耕读”传统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如今,沈阳建筑大学每年都要举办插秧节和收割节,将收获的大米作为礼品送给来访贵宾。袁隆平院士为之题词曰:“校园飘稻香,育米如育人。”

  在浙江台州,他通过“反规划”的途径,用多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了城市中生境的多样性、文化的归属和认同,并用这一生态基础设施,来框限和引导未来台州市发展的空间形态格局。在这个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里,你可以看到小鸟、小鼠在市中心玩耍的场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地彰显。

  在浙江黄岩永宁公园,他用一个“漂浮的花园”讲述了如何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理念。在长达两公里的永宁江水岸,他砸掉了水泥护堤并大量应用芒草、菖莆等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坡改造,这个生态防护坡不仅能满足防洪、雨洪改造利用以及生物链保持等功能的需要,同时也成为黄岩人民休闲的好去处。

  在秦皇岛汤河公园,他用一条“绿阴里的红飘带”——一条顺着汤河河流廊道而建的红色玻璃钢“长凳”,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的同时,用最节约的方式,把城乡结合部一处河岸变成了美丽的城市休憩地。这个项目不仅被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授予2007年年度设计奖,还被国际权威旅游杂志康德纳特斯《旅行家》评为2007年世界新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我们的这几个项目每一个都强调了绿色、生态、人文,它们都是白话的、寻常的景观,但又都体现了时代的、中国的特色。”俞孔坚这样解释他连续获奖的原因:“土地、河流都是有生命的,首先要维持它们的生命,再获取人的需要,以此来建设我们的城市。正是秉持着这一思路,我们才能将可持续的生态景观、农业景观大规模地在城市中实现,这在国际上是被大力倡导但又往往都是难以实现的,这或许也是我们的作品连续打动ASLA评委的原因。”

  至今,俞孔坚带领他的“土人”团队已经先后参与了百余项大的规划设计项目,获得了10多项国际和全国性奖项。多年来,俞孔坚在教学、著书、译作、四处奔走宣讲的同时,也将他对天地人神的敬仰、爱护之情,融进自身的理念、知识和经验之中,透过一个个作品改变、维护着中国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穿行在祖国南南北北的城市乡村,于风雨兼程花开花落中书写河流山川,这种感觉让我热血沸腾,我因此而不愿停下脚步,因而也没有了黑夜与白天、酷暑与严寒。曾经有很多个瞬间我甚至疑惑于自己的沉醉,但我知道一切都有原因,一切都有源头。”俞孔坚在为2002年第1版的《土人景观设计作品选集》作序时,动情地写下了这段文字。

  “这是一种追求,比个人事业更重要。是为中国的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面临的复杂的、来自自然、来自社会本身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寻找一种解决的方案。我们把它变成一种事业,一种实现我们追求的手段,但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背后支持我们的动力,那就是我们对这块土地的最深沉的爱!”与俞孔坚共事多年的李迪华副院长吐露心声。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