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多路径发展道路-观点评论|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多路径发展道路
[日期:2009-07-23]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马晓丽   发表评论(0)打印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多路径发展道路。

    不少媒体近日报道南方某市市长说,“农民工”概念将在该市消失。农民工的下一代再次来到城市,穿的是T恤、牛仔裤,留的是很时尚的发型,他们不能再被称为“农民工”。此论调遭到了舆论热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邹德慈认为,不能光从外表和着装上给农民工下定义。农民工的下一代看似像城里人,但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正常的社会保障,缺乏城市居民必须的教育、医疗等各项保障条件。邹德慈是在近日召开的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就中国城镇化进程发表主题演讲时发表上述看法的。

  他认为,我国城市当中存在“钟摆式移民”,这些“钟摆式移民”不能长远“融入”城市,成为“市民”,是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在会后接收记者采访时,邹德慈院士更是强调,中国应该坚持走多种路径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农业地区小城镇建设。

  30年城镇化道路虽有近利诸多问题阻挡了可持续性

  邹德慈院士说,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高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提高、城镇数量的增加、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化。不断监测和研究城镇化的空间发展过程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政策研究工作。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经过了几个重要时期。1978年至1988年,城市发展战略基本上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期“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城镇、大战略”成为一段时期占有主流地位的一项战略性思考。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进一步明确,沿海大中城市快速发展。本世纪初,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调整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提法在我国城镇化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据统计,自1996年起,每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5亿,2000年达1.7亿,大部分都流向大城市,这股“大潮”成为该段时期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近10多年我国城镇化的主要路径更是依赖“农民工进入大中城市——提供低价劳动力——加上低价土地——创造GDP——增大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化率”这条路径发展。

  邹德慈认为,纵观我国30多年的城镇化路径,虽有近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7%,城镇总人口6.06亿,增长速度很快。但仍有54.3%为农民,人口总量约7.2亿。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大部分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落后;“三农”问题始终是国家“重中之重”问题。2000年~2008年城镇化率从36.2%提高到45.7%,年均增长了1.2个百分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亿多)流向沿海大中城市,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后备军”。每年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钟摆式移民”,造成我国世界上独特的“春运”潮。这种“春运”潮造成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消耗,相当一部分是浪费的。据统计,全国铁路春运人数,2000年达1.28亿,2009年1.92亿,年均增长4.6%;全国公路春运人数,2000年14.5亿,2009年21.1亿,年均增长4.2%。“钟摆式移民”不能长远“融入”城市,成为“市民”,是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邹德慈认为,近年来,大城市人口增长高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城市、巨型城市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理应得到重视和发展。但小城镇是国家城镇体系的“基层”。只有大中城市发达,而小城镇萎缩衰退的城镇体系,将会是一种“畸形的”、不可持续的体系。

  农民工进城创造了大量财富,作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一定时期的矛盾;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了出路,富了城市和国家;但是他们自己在城市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和回报,有失社会公平,长期以往,是个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去冬今春,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沿海城市的出口加工业萎缩,造成1000多万农民工“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更说明这条城镇化路径的不可持久性和脆弱性。

  城镇化应该走多路径的道路“农业城镇”有利于城乡统筹

  邹德慈提出,我国城镇化应该走多种路径的发展道路。他提出,路径之一是:要积极推进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小城镇,这样作的目的是截留和吸纳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避免全部(或主要)流入大中城市。

  他认为,大中城市的容纳能力不可能大幅提高,第一,大中城市产业结构要转型;第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中城市本身就业形势严峻;第三,大中城市首先要解决城市中已有农民工的大量定居问题。

  邹德慈主张,发展农业地区小城镇。他提出“农业城镇”这一新概念。他阐述,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发展农业城镇的很好机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农产品(包括林、果、牧、渔等)的“生产链”作为某些农业地区小城镇的产业。从农业生产的前期,种子、肥料、农药、工具、水利到农产品加工,包装、市场、销售、运销、物流等,可以延伸很长。这方面的门路宽广。但目前困难是要突破当前很多体制、部门的割裂,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规划。

  邹德慈认为发展农业城镇有几个有利条件:

  一是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有关农业发展的新政策,包括土地、税收、市场、融资等方面,有利于农民在农村地区创业和发展;

  二是农民中具有在本乡本土创业定居的愿望,主要是缺少资金和睿智的带头人;农民们改变家乡面貌的愿望十分迫切,渴望过上跟城市人一样的好日子,只是因为资金欠缺、勇于承担改变面貌带头人的缺失造成了这一愿望难以落实。家乡的贫困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盲目流向大中城市。

  三是今天的社会条件已经远优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例如,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创业的多种方式,城市的支援和反哺,新的科学技术等;

  四是农业地区的小城镇还可以更直接地带动和支援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走向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因势利导地合理发展大城市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必然

  在谈到我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时,邹德慈认为,我国的大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较快的发展,这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在空间形态上,大城市连绵区、密集区的出现,包括在全球化影响下,少数“全球城市”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的。近10多年来,经济、人口进一步向沿海若干地区集约式地集聚发展,也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人口集聚膨胀使得大城市有很多难以治理的“城市病”。对大城市的“病”,要“有病治病”,想叫它不发展,条件不具备时是不可能的。

  他提出,要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依靠科学的监测、踏实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态势,因势利导地引导大城市的合理发展。因此,合理发展大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另一条重要的路径。不管是大城市、小城镇,都应该坚持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这也是全球化发展所必须坚持走的道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更要把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到重要地位。

 

编辑:zhaohua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