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城市大了怎么办?-观点评论|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六问:城市大了怎么办?
[日期:2009-11-06]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胡垚   发表评论(0)打印



  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的进程,大城市如何在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城市规划解决高昂的生活成本、拥挤的城市交通、恶化的城市环境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路径或许可以作为中国的参考。

  城市越大越好?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早在1957年就提出“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的概念,将其称为城市群。他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按照戈特曼的定义,城市群具有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即人口规模在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特大城市。

  经过20余年的研究,戈特曼提出当时世界上的六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在工业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大城市地区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导致人口和产业向这些地区加速集聚。

  东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四分之一的日本人口,即3500 万人口拥挤在这块不足日本总面积4%的土地上。去东京的游客,可以看到乘客被职业城铁协管员塞进车厢的情景。数百万人口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如此不堪的拥挤,是因为东京创造着日本很大一部分财富,为了从中获益,人们不得不毗邻而居。

  同样的,中国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用全国约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38%的GDP,而从国际经验和中国实情来看,中国城市群聚集和创造财富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不过,城市群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大规模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几乎与高昂的生活成本、拥挤的城市交通、恶化的城市环境、人文精神的缺失等现象相伴而生。关于城市合理规模的探讨和争议也始终与特大城市的发展如影随形。

  从目前的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来看,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向城市地区的集聚对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具有无疑的积极作用。而如何在获取特大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将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则是近年来城市规划领域关注的热点。

  城市副中心——大都市的选择

  随着全球化大都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单中心的扩散已经不能满足大都市区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多中心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建设“城市副中心”则成为大都市多中心发展的重要选择。

  “城市副中心”是一个仅次于城市主中心、承担城市诸多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区域。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都通过建设“副中心”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矛盾。

  东京从1958年至今就曾三次实施“副中心”战略。现在东京共有7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既是所在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也承担东京作为国际城市的某些职能。

  作为东京副都心之一的新宿区位于东京都中心区以西,是东京市内主要繁华区之一,仅次于银座和浅上野。在成为副都心以前,新宿在消费、娱乐行业方面就颇具吸引力。进入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作为首都东京原都心即原中央商务(CBD)的中心三区,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政府机关、大公司总部、全国性经济管理机构和商业服务设施等高度集中,交通拥挤,建筑高度密集。为缓解中心区过分集中的状态,1958年东京都政府提出建设副都心(即新宿、涩谷、池袋)的设想,并首先从新宿着手。经过近30年的规划建设,新宿副都心已经形成。

  目前,新宿副都心的经济、行政、商业、文化、信息等部门云集于商务区,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零售批发业、服务业成为新宿的主要行业,人口就业构成已接近东京都中心三区。随着新宿副都心的开发建设,尤其是东京都部分政府办公机构的迁入,副都心的魅力大增,各行业更加积极地涌入新宿,首当其冲的是金融业。

  仅在以新宿站为中心、半径为7000米的范围内,就聚集了160多家银行,新宿已成为日本“银行战争”的缩影。新宿车站以西的西新宿是东京政府新规划的行政与商业新都心,东京都的行政中心东京都厅就位在此处,东京车站南口方向则是百货公司与商店街云集的商业地区。此外,还有众多电影院,酒吧,舞厅,餐厅。地面上建筑林立,地下也是热闹非凡。“西口地下街”、“小田急地下街”都是重要的购物区。歌舞伎町是新宿著名的娱乐区,以“酷马剧场”为中心有各种娱乐饮食场所约2500家。

  低碳城市之路

  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进入新千年以来,规划领域对于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生态城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等概念层出不穷,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或许将来也不会有)统一的模式,但它们的核心内涵是确定无疑的——寻求城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均衡、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场伟大的经济模式创新,低碳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或附加值比较高;二是社会的人文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比较高。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生活消费方式三大因素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作为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城市规划中的低碳实践。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由“英国合伙人”(English Partnerships)发起的新千年社区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了主题鲜明的7个千年社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伦敦市东南格林威治半岛的格林威治千年村(Greenwich Millennium Village)。

  格林威治半岛最早是大片的农田、湿地和水池, 1880年以来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发,建设了天然气厂、化工厂和全英重要的造船基地,到1968年,格林威治半岛上的绿地已经被天然气厂蚕食殆尽。从1970年开始,天然气厂逐渐衰落,大片土地被废弃。1997年“英国合伙人”购买了半岛的土地,并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项目,目标是将这个欧洲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改造为21世纪的新社区。

  在格林威治半岛总体规划方案中,形成了以半岛北端千年穹顶为中心的放射状绿化廊道,以其串联起商业、办公和居住区,从而打造与自然共生的城市。整个半岛的开发分成若干子项目,千年村即为其中之一,其目标为以可持续的开发模式建成一座生态公园、4500平方米的混合功能区(兼具餐饮、工作室和小作坊等功能)、可持续的社区学校、康体中心、超市和较高密度的住宅区。

  与英国的一般房地产开发相比,千年村的初级能耗减少80%,用水量减少30%,总能耗减少50%,建筑垃圾减少50%,汽车使用减少25%。为达到这一节能目标,每户都使用高标准的能源方式,如高效的隔热设施、有效的节水用具、循环利用可回收物料与可再生废物等。在建筑设计方面,尽量满足最大数量的朝阳住宅与朝阳开窗,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

  同时,千年村内大面积的生态公园提供了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生境,小巧精致的社区广场和活动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而完善的步行、公交系统保障了低收入人群出行的便利,同时也减少了小汽车的使用。最后,千年村内的住房不仅有普通商品房,也包括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实现了多收入层次人群的和谐“混居”。

  绿色竞争力,值得用GDP来换

  在“环球国际(2009秋季)论坛”上,广东省江门市副市长李崴介绍了江门市这些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这几年来,江门市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称号;人均绿地为10平方米;同时,是珠三角惟一一个没有重污染的城市。

  广东省惟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也位于江门市;该市的国家非物质遗产,有七项,包括大家比较熟知的广东音乐等,在民间一直保持着很旺盛的生命。

  为了可持续发展,江门市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GDP,但是,李崴认为这是值得的。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