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制频道 → 法制在线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病危教授张在元与武大的10年恩怨
算起来,张在元差不多在武大服务了10年。但他的身份还是“编外教授”。这是教育行政化背景下,有任期和政绩压力的高校领导救急式的短期人才使用方法。病榻上的张在元,正是这种“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的悲剧注脚。 武汉大学派员到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的病床前,当着不能言语、靠呼吸机维生的张宣布:终止他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解聘门”的发生,是校方薄情寡义,还是学校已不堪重负,抑或是高校人事制度病征的爆发? 记者·丁解 武汉报道 躺在病床上被解聘的张在元。 张在元仰面躺在病床上,目光直愣愣地盯着天花板,这样的动作已经持续了9个月。 天花板已经很陈旧了,它和四周斑驳的墙面组成了这间病房。因为窗外那堵黑褐色的墙壁,即便是正午时分,这间窄小的病房也与阳光无缘。 假如还能说话,这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前院长,或许会用他国际知名建筑师的眼光提出病房的改造意见。或者,干脆拿起他喜爱的红环0.18绘图笔,画出漂亮的改造图纸。 但这一切都已经不再可能。自从瘫痪之后,他唯一还能动的只剩下眼珠。11月18日,当南都周刊记者走进病房,看到的是他留在被子外浮肿的手,和连接呼吸机白色导管的胸部切口。他试图对来访者做出笑容,面部肌肉却在引发身体一阵抽搐后,扯出一个古怪的表情。 解聘风波 11月16日,武汉大雪纷飞,气温骤降。在凛冽天气里,一篇题为《武汉大学对待功勋教授果真寡情薄义》的帖子在网上火了起来。 帖子称,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是该校建筑系创办人,两年前得了神经元疾病,已经病危。然而,今年武汉大学竟然派员到他的病床前,当着不能言语、靠呼吸机维生的张在元宣布:终止他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当时张教授如遭雷击,面色大变,老泪纵横!” 一石激起千层浪,帖子描述的冷酷场面引来了无数关注。帖子随后被不断转载至各大论坛,有网友用“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来指责武大薄情寡义。发帖人戚非子表示,她是不忍心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下场竟然如此之惨不忍睹,才发帖求助。帖子最后还留有实名及联系方式。 身在北京的戚非子自称毕业于武汉大学88级建筑学专业,是张在元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尽管在北京工作,她还一直和在武汉的同学保持联系。一位同学把教授的悲惨境况告诉了她,这让她十分震惊。 在打电话跟师母陈翠梅证实后,戚非子和同学们组织了捐款,遍寻张在元的各界朋友相助。在张在元家人与校方的交涉陷入僵局后,她决定公开此事,借舆论给武大以压力。“张教授是一个人在对抗武大这样一个庞大的单位,他处于弱势,这很不公正,他需要公众的支持。” 11月18日,张在元的夫人陈翠梅站在走廊上,面色焦黄,形容憔悴,对着一拨又一拨前来采访的记者重复着丈夫的病情,指责校方的冷漠。在谈话的间隙,她不时会走进那间窄小得进两个人就显拥挤的病房,看一眼躺在病床上的丈夫。 “运动神经元病非常罕见。”张在元所住的呼吸科主任医师陈医生说,患上该病的人俗称“渐冻人”,得病后身体会逐渐瘫痪,直到呼吸衰竭而死亡。这种瘫痪是不可逆的,目前全球范围内都没有特效药或疗法。 尽管无药可治,但为了维持病人生存,必须不间断使用每月费用高达数万元的呼吸机,一旦出现感染等恶化趋势,还要使用昂贵的药物进行抢救。医院的欠费公告栏上,张在元的名字已经高居榜首。 随着各大媒体相继跟进报道,武大“在教授病床前宣读解聘合同”的行为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虽然武大一再解释是“合同到期自然终止”而非“解聘”,所谓宣读解聘书不过是例行慰问中“顺带告知”,但舆论风暴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 在铺天盖地的评论中,同患此病的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霍金,曾因幻觉症而无法授课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纳什都被翻出来,作为批评武大薄情的论据。 11月17日22时,武汉大学在学校主页贴出了《校人事部负责人就张在元有关情况答记者问》,对愈演愈烈的舆论指责作出回应。 在这份回应中,武大声明“张在元老师为学校外聘的非全职教师。张在元老师曾于1984年—1988年在武大任教,此后离开学校。2005年4月张在元老师被聘任为武大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兼教授,聘期四年。与此同时,他本人还是‘喜马拉雅空间设计’公司的创办人与领衔设计师。” 算起来,张在元差不多在武大服务了10年。但根据武大声明,他的身份还是“编外教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其实这是教育行政化背景下,有任期和政绩压力的高校领导救急式的短期人才使用方法。”这些人的人事关系不在学校,本身在其他单位有自己的全职工作,因而并不享受全职员工的住房和医疗保险等福利,“当受聘者身体很好的时候没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出现健康问题,双方就可能会扯皮。” 而病榻上的张在元,正是这种“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的悲剧注脚。 初入武大 率先发帖的戚非子曾提到,在有关钱学森晚年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张在元主持创办武大建筑学系的事迹。 搜索相关报道和张在元自传《红环0.18》,可以发现这一记载。1984年,张在元还是武汉建筑工业学院的助教,因为拍摄城市规划专业电视教学片《江城武汉》和获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佳作奖而崭露头角。 通过武大经济学院教授武新木的引荐,张在元见到了时任武大校长的刘道玉。锐意改革的刘道玉采纳了张的建议,决定在武大设立建筑学专业,并将张破格调进武大,由他筹办建筑学系。 但新专业却经历了两次申报失败,1987年,第三次申报时,国家教委高教二司的司长指点张在元说,批准的唯一可能就是有钱学森的论证。 “在北京,要以电话联系上国防科委的钱学森与往中南海联系国务院总理几乎一样难!”张在元在自传中写道。在辗转奔波之后,他甚至因买不到火车票而从武汉一路站到北京,终于找到钱学森。凭着5页钱学森论证综合性大学办城市规划专业的可行性报告,武汉大学终于成为全国综合类大学中,第一所开办建筑学相关专业的高校。 1988年2月,张在元接到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建筑师文彦的第六封邀请信。东京大学为这名已在国际上获得三次设计奖的中国青年提供了高额研究基金。 这年3月,掀起高校改革浪潮的刘道玉被提前免职,而据说被列入武大改革“先锋阵营”的张在元也被告知,如果此时出国,将被撤销正处级资格及所有待遇。 张在元尽管情愿放弃职位,出国条件也都符合政策,其辞职报告和申请出国报告却都以“人才难得”的理由不被批准。在自传中,他用悲愤的语气记下了当时的一幕:“武汉市公安局通知我,有关方面为我出国深造之事专门下达了一份文件:‘关于不同意张在元副教授出国的通知。’” 经过一番运作,张在元最终顺利辞职赴东京大学留学,但国内的人事纠葛让他对这片土地心情复杂。在飞往东京的飞机上,他问自己:“真的还回来吗?我不知道。”
编辑:jojo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