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十一五”大发展 打造山水园林环保之城-城市建设|园林城市-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太原“十一五”大发展 打造山水园林环保之城
[日期:2010-11-30]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任晓明   发表评论(0)打印



  冬日的太原,绿意淡了不少。不过,不少市民却开始留意脚下的落,甚至有人建议保留落叶,开辟落叶景观欣赏区。随着我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持续推进,缤纷的落叶,“沙沙”的落叶声,成为龙城的初冬美景。“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绿化三项指标有了明显增长。每年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均以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人均公共绿地以0.5平方米以上的面积增长。截至今年9月底,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9%,绿地率达到31.7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39平方米。5年间,仅各类乔就栽植了近177万株。

  尽享山水园林之趣

  太原园林绿化,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去看汾河两岸。不断向南北延伸的汾河景区,宛若为龙城系上一条绿带;富有层次感的滨河东、西路风景林带,让人忘却了城市的喧嚣,一幅“人·城市·生态·文化”的完美画卷在这里展现。像滨河东、西路风景林带这样的绿化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就有61项,并形成了龙城大街、长风西大街、迎宾路等一批道路绿化景观。

  不要“热岛”要“绿肺”,不看“块头”看“钟头”。为改变长期形成的园林布局特别是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的园林不足,使得市民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入公园或游园,优化公园服务半径,我市提出“10分钟通达工程”,力求使市民从出家门开始步行不超10分钟就能到达公园、游园,市民步行500米范围内就有绿地。“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建了汾河景区南北延伸二期工程、南寨公园、玉门河公园、万亩生态园、漪汾公园、学府公园、太原晋商博物馆、虎峪河公园、陶园等10个公园;新建了人民游园、兴华街游园等12个游园。现在的太原市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昔日灰黑的煤城正逐步被郁郁葱葱的生命之绿覆盖。街头的绿化小品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绿地景观赏心悦目,蓝天、碧水、绿地交相辉映,一个人与环境和谐、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的新太原正呈现在人们面前。据统计,5年间,我市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达33.79亿元。

  从2009年开始,利用半年时间,我市连续两年在15个公园开展“一(公)园一品(牌)”活动。各大公园文化节期间,当日最高客流甚至超过10万人。各大公园推出的文化活动,突出了群众参与性,通过多种形式让游客参与进来,让公园文化节活动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节日,如票友演唱、群众合唱、太极拳等文艺表演。游客不但可欣赏,也可亲自参与。市民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果,并可尽心“享用”公园精心准备的文化盛宴。愈加丰富的公园文化节日,正在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成为我市一张崭新的绿色名片。

  2010年2月,我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这块含金量十足的牌子,成为我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最佳佐证。

  营造绿色环保之韵

  与接天绿景相互辉映的是越来越多蓝天。截至11月23日,我市二级以上的好天气已经达到284天,比2005年全年二级以上好天气245天,多了39天。漫步龙城街头,净爽的天空下,白云朵朵。透过我市环境质量的变化,可以听到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的铿锵脚步:在全市GDP由2005年的895.49亿元增加到2009年1545.24亿元的同时,通过重点开展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关停取缔落后生产设施、调整燃料结构、控制扬尘等四项工作,累计减排二氧化硫5.57万吨;提前3年便超额完成 “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下降15.99%的总目标,二氧化硫减排量占全省减排总量的22.5%。

  连续多年开展的工业污染源治理显示了太原“壮士断腕”的信心和勇气:2006年以来,太原市共淘汰小机焦11个,关闭小炼铁42家,关闭小水泥3个,关闭小煤矿167座……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持续不断的环境综合整治接连向城市污染的“顽疾”下“猛药”: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煤焦发运站和非法储煤场整治工作,取缔城乡结合部非法储煤厂780个,清理非法储煤810万吨;2009年,太原市共投资2.2亿元,拆除城中村土小锅炉8200余台,减少原煤散烧35万吨;2010年,太原市提高燃煤设施准入门槛,市区内严格禁止新建10吨以下燃煤锅炉,并启动16个城中村的集中供热……

  城市环境的提升,也得益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进步。“十一五”以来,我市累计投资80亿元,相继建成城南热源厂、河西调峰热源厂等集中供热工程,城市集中供热率提高到71.6%,城市气化率提高到96.1%;完成了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太钢尖草坪污水处理厂、经济区金世纪阳光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北郊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日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8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46%;先后建成了侯村生活垃圾填埋场、南堰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以西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我市正在全力构筑全市产业结构新布局。西山地区是我市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重点地区。2008年,我市决定从战略高度推进西山地区综合整治,改善城市布局,实现传统产业战略转移和提升改造,彻底解决西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目前,西山地区共关停水泥、化工、建材、煤制品等生产企业60余家,狮头水泥等12个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整体搬迁,山西化工研究所和山西应用化学研究所搬迁任务基本完成,其余工作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

  为摆脱畸重的产业结构,市委、市政府不断探索和实践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2008年,我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制定了《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和27个绿色标准,在全市12个领域500家单位开展了“绿色十佳”创建活动,成为全国第一个系统制定和实施绿色标准的省会城市,也是全国拥有绿色地方标准最多的城市,开辟了一条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的新道路。

  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山环绕、绿水中流”的生态化园林城市,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展现在市民面前。

编辑:零度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