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经验交流|园林城市-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赣州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日期:2010-06-22]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林泽华   发表评论(0)打印



尊崇自然之法 体现自然之美 享受自然之趣

   ——赣州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系赣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林泽华)

  中国风景园林网 城市园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生态的影响表现得最为直接,最为基础,最为显现。近年来,赣州中心城区在园林建设上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面回顾近些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行进历程,认真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对于今后更好地建设符合自然规律、顺应城市发展、彰显人文关怀的城市生态园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赣州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哲理

  生态是生命存在、发展、繁衍、进化所依存的各种必要条件和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总和,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环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人类修身养性、品味自然、感悟天工的一门自然美学。前贤先哲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已是十分精深:"生态"二字中,"生"表示生命、生产、生活、生存,蕴含的是"竞争衍生"、"整合共生"、"循环再生"、"适应自生"的自然法则;"态"表示状态、动态、过程、格局,蕴含的是"物态谐和"、"事态祥和"、"心态平和"、"世态亲和"的事物哲理。前贤先哲闪耀着超越时代之光的生态智慧,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使之成为当前城市园林建设的科学理念和实施准则。

  1、道法自然,天人和谐。万物皆有法,顺之者昌,悖之者亡。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顺应自然。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我国古人的朴素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城市园林绿化作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城市已有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与提高,更是对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环境中的合理再生和持续利用,是对城市环境的再创造。我们只有认识其中的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回复"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园林的生态化,达到人与园林绿化的和谐统一。

  2、"南橘北枳",适者恒久。历史上"南橘北枳"的典故,说的是淮南香甜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变成苦涩难吃的枳,同样的种子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的改变,产生了橘与枳的差别。这则典故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城市在园林建设中,或一味地效洋仿外,或过于追求标新立异,或急于见到成效,不考虑植物生长规律和生长习性,大量地引进外来树种,大量地移栽大树,由于"水土不服"或缺乏必要的生长条件,以致植物死亡或生长缓慢。实践证明,适应的才是最好的。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使之"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样的城市园林才能有生机。

  3、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合"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揭示的哲理是:多样的事物和因素组织融和,以他平他,就达到多样而统一,丰富而多彩;完全相同的事物和因素组合,以同裨同,事物只能同一,就失去了多样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我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能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存相依,按照植物习性科学搭配品种,使之相互促进、循环再生。如果仅为追求视觉上的整齐划一,忽略了植物的多样性,违背了生态法则,这样的城市园林丧失了自然的生命力,更多的是一种摆设和负担。

  4、自然鲜活,美之根源。"自然"是美学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最高原则,自然是一切美的根源。美国探险家、自然文学家缪尔说:"只要是未经人类染指的处女地,风光景色总是美丽宜人。"自然生态美是自然本身的一种生境之美,对自然生态美的把握与感受,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生命间的一种默契与相合。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她的美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宽的道路,多大的广场,而更多地体现在她的自然性。城市园林作为城市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需要依自然之法、顺自然之势、呈自然之态,形成"造化钟神秀、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天然品格,展现自然生态的生机美、季相美、整体风貌美与和谐美,这样的城市园林才有内涵、有品位、有美感。

赣州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二、赣州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建设的理性实践

  赣州中心城区地处江南腹地,气候温和、雨量丰沛,三江环绕、群山拱卫,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是一座融山、水、林、城于一体的美丽城市。近年来,赣州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目前建成区面积近60平方公里,较三年前拓展了三分之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园林放在先行建设的位置,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按自然法则办事,城市园林建设走上了科学理性的发展道路,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古郡与绿韵相辉映,新城与生态共交融"的美丽画卷,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并正在朝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迈进。

  1、按生态理念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和基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必须以生态的理念先行谋划、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为此,我们高起点编制了《赣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中牢牢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生态整体性原则。小生态影响小环境,大生态铸就大环境。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生态效应为核心,着眼于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对14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和597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进行了园林绿地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和建设,着力打造以城郊森林、山地、农田和水体为依托,以城区水系、城市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城市园林绿地和湿地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大生态园林系统。二是因地制宜原则。赣州三面环山、三水绕城。我们依托城郊丰富的地形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规划建设了峰山森林公园、通天岩风景名胜区、马祖岩森林公园、三阳山自然生态区等风景林地,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和改造林象,形成了广阔的森林生态景观和深厚的城市生态底蕴。利用三江形成的六岸地带规划建设以湿地为主的滨江绿带,以城市道路为脉络规划建设道路林网,全力打造林路相连、林水相映、林园相依、城郊一体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园林格局。三是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上连天道自然,下通人伦日用",注重从市民的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和健身锻炼需求出发,按城市功能的需要,在城区分级、分区合理均衡地规划各种园林绿地,建设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园、一定规模的生态广场和较小规模的社区绿地,形成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自然生态基点和分布科学、井然别致的市民休闲区,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精神生态系统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更好地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品质。

  2、依自然法则建设。以生态理念规划城市园林,可以明确园林建设的基调和方向,将自然法则贯穿于园林建设,则可以实现生态园林整体与个体、宏观与微观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园林的生态性。赣州中心城区在近几年的园林建设中,更加注重对花草生长习性和地域环境的研究,更加注重对生态规律和自然法则的把握,做到尊崇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利用自然。一是多栽树、栽大苗树。树木是一个城市的生态基础和支撑,在城市生态效益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以来,赣州中心城区把栽树作为园林建设的主抓手,以城乡道路、"三江六岸"和公园绿地为重点,全线推进"植树增绿"工程,三年间共种植乔木近50万株、灌木80余万株,种植量相当于建国以来的总和,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绿量,提升了生态效益,形成了绿线纵横、绿茵连绵的园林景观。同时,在种植过程中,切实尊重树木的生长规律,结合园林景观效果的需要和经济节约的原则,坚持多种大苗,不移或尽量少移大树,不种"断头树",不仅保证了树木的成活率和景观效果,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二是因地制宜选择树种。选择适生树种是生态园林建设的一个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因为只有树木成活了才能谈园林景观,只有树木生长发育正常才能谈生态效益。在园林建设中,我们高度重视"树"与"地"的和谐,不猎奇、不攀比,一方面选择最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生长最正常稳定、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如榕树、樟树、栾树、桂花、白玉兰、垂柳等,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延续,又充分展现了地方景观的特点;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引进外地优良树种,采取先引种试验,再推广种植的办法,保证外来树种的适生性,促进树种的科学搭配,提高生态稳定性,丰富园林景观效果。三是保护和丰富生物的多样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城市园林生物种类越丰富,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越有生命力。赣州中心城区在园林建设中,一方面,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目前应用植物达到400余种,其中乡土本地品种占80%;另一方面,注重生态群落植物品种配置的多样性,乔灌木与草坪、常绿树种与落树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以科学的比例搭配,使不同植物之间相生相促,最大限度地提高群落的生态效益;同时,注重生境类型的多样性,除着力建好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和滨江岸线的园林绿地外,加大对城郊森林、城乡大小水域的保护和利用,并在城市新区兴建了占地1080亩的城市中央湿地公园,形成了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对维护城市生态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循自然之态造景。生态园林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赣州中心城区在园林建设中,注重在符合城市特殊生态条件的前提下,深度运用自然法则,循从自然形态打造园林景观,努力塑造"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实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一是依山就势建设。不搞移山造地、"开肠剖肚",尽量保持已有的自然山体、河岸、水域和湿地等地形地貌,保护和改造原有的自然生态植被、物种,延续园林景观的自然生机和野趣。如前不久竣工的全长18公里的章江南岸防洪和园林建设一、二期工程,依托自然江岸地势建成了宽度达80米至400米的路堤湿地,把原有的古榕树、垂柳和长势良好的灌木丛全部保留下来,防洪路堤外侧布置了近190万平方米的"名人文化园、都市风情带、植物观赏园、时尚滨水带、湿地游憩园",沿水岸线设置了行人步道,形成了一道清幽恬静、自然凝练的美丽风景。)二是近自然式配置植物群落。以复层结构作为植物造景的主旋律,空间上形成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上、中、下层覆盖,打造有层次、有厚度、有色彩的多层混交人工植物群落;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形成有色树、落叶树、香型树、花灌木和坪的错落相嵌,在季相上实现"春季生机盎然、繁花似锦,夏季郁郁葱葱、绿树成荫,秋季色彩斑斓、绚烂多姿,冬季枝条洒脱、暖阳通透"的丰富变化,在感观上给人绿化、美化、彩化、香化的综合效果。三是维护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良好生境。一方面,"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尽量减少植物的人工雕琢,让树木尽情舒展、自由生长,这样既呈现出植物生态群落的自然风貌,又减少了由于大量修剪带来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园林绿地中除一些必不可少的车行道之外,人行步道以砂土路为主,台阶采用石屑砌筑或植草砖等形式,尽量减少水泥、沥青封闭地面,避免道路对园内植物生长的干扰;栽种行道树和绿篱时,将周边土壤中的水泥砂浆、石块等建筑垃圾清理干净,并把城市建设中废弃的肥沃土壤集中起来,用于苗木种植培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其茁壮成长。

赣州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三、赣州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建设的前景展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当前,赣州中心城区园林建设正处于由园林绿化向生态园林迈进的转型时期,要实现城市园林整体的生态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始终以尊崇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利用自然为原则,注重从宏观着眼抓规划、从微观入手抓建设,注重既遵循普遍规律,又突出地域特色,卓有成效地推进生态园林建设。

  1、依托大山大水,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园林系统。城市园林化不能就城市而论城市,城市园林化离不开郊区外环境的园林化。赣州中心城区有着依山傍水、大山大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水系沿岸基本保留了原生态环境,城郊山体已经形成了大片常绿阔叶林、落叶林,具备了良好的生态肌理和构架。当前,重点要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一是加大林相改造和植树造林的力度。对峰山森林公园、通天岩风景名胜区、马祖岩森林公园、三阳山自然生态区等连片林地,要进一步加大林相改造力度,选择适宜地带打造以红枫、香樟、杜鹃、樱花、桃花、桂花、玫瑰等观叶、赏花为主的景观林带,改变森林公园"有绿无景"的状况;对现有荒山和沟谷原生地带进行重点封山育林,以扩大地带性森林面积。同时,要适时开辟建设多条从郊区绿地伸向市区中心的"绿廊",把郊区"绿色氧库"的新鲜空气输入城市中心。二是大力发展郊区生态农业。郊区农业是郊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赣州郊区的自然条件和区位特点,大力发展脐橙等果业基地、油茶林基地、蔬菜基地和生态农庄休闲基地等,保护好田野,打造春播秋收、春华秋实的田园风光。三是加强对水系和湿地的保护。城市河道是城市的"血脉",是景观生态最主要的支撑。要依法查处、严厉打击河道沿岸超标排污企业,严格控制污染源,形成保护地带,保证河道水质。要切实保护河道的自然流向、两岸的自然原貌和湿地系统,为各种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维护和巩固生物多样化,调节局部气候、净化局部环境,为群众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空间。

  2、依山就势,增加绿量,构建富有变化的生态园林景观。当前,赣州中心城区新城区建设快速推进,三年完成旧城改造工程也已经全面启动,整个城市正处在快速成长和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切实把握园林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对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未来至关重要。一是保护和利用丰富的自然地形地貌。赣州中心城区地处低山丘陵区,自然小山体和溪流星罗棋布,有良好的地形地貌。但在前一时期的建设过程中,为追求视觉上的整齐划一,移山造地,大量改造,破坏了原有植被和地形地貌。在今后建设中,必须坚决纠正这一错误做法,依山就势搞建设,最大限度地保留一些自然山体、溪流和湿地,保护自然生态基础,为生态园林建设预留更大的空间。二是正确处理建筑"红线"与生态"绿线"的关系。要建立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永久性绿化地块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或改作它用,如果因为城市建设、公益性设施建设,确实需要占用绿地,必须先经规划部门审查、绿化部门认定,经过市规委会同意,再由市政府报请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严格实行对绿地的刚性保护。同时,全面清理侵占公共绿地的违章建筑,对挪用规划绿地指标、在规划绿地上修建的建筑坚决予以拆除。三是增加绿地数量,完善绿地类型。一方面,要在规划上安排足够数量的城市绿化用地,特别在新区规划建设中,相对提高绿化用地标准,以弥补旧城区绿化指标偏低的不足;在居住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坚持35%以上的绿地率,以作为整个城市绿地率达标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土地的合理利用,结合"旧城改造",腾出一定数量土地作为绿化用地,对"关、停、并、转"的工厂用地,可结合绿地系统规划,改作公园或其他绿化用地,以增加城市绿量。

  3、塑造地域特色,构建独具魅力的生态园林意象。特色就是价值,特色就是魅力,特色就是品位。城市园林的特色要从自己身上去寻找、发现、挖掘、张扬。一是利用自然风貌彰显特色。任何一个城市的自然地理资源都是不一样的,最能创造城市园林特色的是巧于利用上天赋予的自然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要"因天时就地利",充分利用赣州中心城区三江环绕、丘陵山地众多的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构建他无我有的城市生态园林骨架。充分利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突出市花、市树等主题植物品种和风格,丰富植物配置,展现与众不同的季相变化。二是融入文化要素铸就特色。园林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浓缩,积淀深厚的人文园林景观最能体现城市园林的特色。赣州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建设,要着重于体现千年古郡的文化底蕴、淳厚弘毅的客家人文、永放光芒的红色根基和充满活力的现代气息,将风景资源、古迹遗址、古树名木、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纳入生态园林系统规划中,弘扬历史文化,保护文物遗迹,丰富生态园林的内容,拓展生态园林的内涵与功能,形成别具一格的城市园林个性。三是打造别致景观展现特色。科学的景观塑造,是对城市生态园林的丰富和提升。赣州中心城区园林景观建设,要把握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抓住重点,突出景观的点、线、面,突出几个景观大节点和几条景观走廊,按照生态法则认真雕琢,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要把握好景观风格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没有统一指导下的多样性会杂乱无章,缺乏多样化的统一就会死板无生机,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以"基调"统领"音符",用"音符"表现"基调",做到丰富有序、散而有神、流畅凝炼。

赣州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践。尊崇自然之法、体现自然之美、享受自然之趣是我们需要始终坚持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只有在科学理性的前提下积极进取,我们才能在建设城市这座美好家园中,留下精彩无憾的一笔。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