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奇:转型与融合——走向真实的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李景奇:转型与融合——走向真实的风景园林
[日期:2009-12-17]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李景奇   发表评论(0)打印



转型与融合——走向真实的风景园林


       李景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本文的论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真实的现状——风景园林发展背景与问题
  2 真实的目标——人类是利益集团
  3 真实的内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
  4 真实的理论与方法——适当的理论与方法
  5 真实世界观——自然观、生态观、伦理观

  对于当下喜欢符号胜于所指、复制胜于原旨、想象胜于现实、表象胜于本质的时代而言,假象倍受尊奉,而真理是不屑一提的。不但如此,在真理减少假象增多时这种尊奉被一味夸大,以至最大程度的假象生成了最高程度的尊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Feuerbach Ludwig)
 
 1. 真实的现状——风景园林发展背景与问题

    国家体制与行政对学科指导与干预主要包括:
  学科的等级——中国特色;
  学科泰斗——对学科贡献;
  部门利益;
  门第之间;
  科学精神;
  行政与学术;
  大学与人才培养;
  科学与宗教;
  专业发展与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发展层面:社会转型——乾坤未定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而戏剧化的年代,价值观多元而混乱,秩序在离析,规矩在败坏,伦理道德在异化,一切都在洗牌,重新出发,各有各自的中国梦。时代在消融禁锢和弱化权威,可以自我做主了,似乎人人都成了上帝。终于可以什么话都说了。但往住杂乱无章,不知所云——时代失去了精神标尺的声音。


  1.1城市发展层面:城市建设大跃进

  中国城市化已经被房地产投机与特殊的经济发展元素所推动,而不是生产力的集中所致。快速的城市发展生长必须改变机制,很多推动要素是无生产性的、无收益的、无结果的。

  过度城市化与过快城市化。现在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属于城市建设的大跃进。城市扩张极快,旧城更新量极大,不但造成农业用地的紧张,社会财富巨大浪费,更造成了设计质量、建设质量的潜在隐患;更使得区域环境变得越来越糟。

  城市发展层面:城市建设大跃进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牺牲农民、农村、农业利益获取城市利益;
  城市经济发展靠土地交易——原始性、一次性、不可再生性资源获取最大利益;
  城市集团与乡村集团利益博弈,不对称博弈,农民缺乏利益代言人;
  目前大多数城市主导产业还是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制造产业为主体;


  1.2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变了

  社会精神标尺变化——社会目标,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精神榜样与物质榜样;
  工业社会追求清晰的精英文化体系;
  后工业社会追求一种模糊的、大众或者消费文化体系;

  1.3当下中国审美取向

  ——审美的新时代——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决裂
  ——大众审美日趋中性化与物欲化、功利化、世俗化、感官化、形式化、商业化等特征。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感官化、形式化、物欲化、商业化等等消费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活动中的形而上意味和理性主义内容,使传统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精神价值的绝对性被欲望满足的绝对性所取代。
  当代中国的审美价值观基本上由经济发展的力量所决定。其中官员、专家特别是美学专家与时尚人士(媒体)引领着、决定着、控制着审美的取向与流行态势。

  1.4中国面临的永续发展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社会发展处在“经济决定论”(economic determinism)与“生态决定论”(ecological determinism)的重要博弈阶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博弈阶段 

  1.5风景园林发展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不够强大,与社会需求差异大;
  2)缺乏学界广泛认可的更多的中青年思想理论大家;
  3)当下风景园林缺乏适当的理论与方法;
  4)缺乏风景园林对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诉求研究;
  5)缺乏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6)缺乏合适的经济学分析理论与方法;
  7)缺乏切合实际的人文关怀与公众参与方法;
  8)缺乏普遍认同的环境伦理观以及生态价值观。

  1.6当下规划设计的文化表现

  (1)平面感:消解深度,拒绝解释。
  (2)断裂感:历史虚无主义。不需要历史,历史意识消失,断章取义,用完即扔。
  (3)零散化:主体丧失中心的地位,使要素成为自身解构主义,碎片无序的叠合。
  (4)复制:距离的消失、大众化、普及化。

  1.7从设计思想来看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装饰主义:淡化功能作用,强调符号意义。
  (2)折衷主义:从历史中汲取思想、手法,将片段在现代构架上按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组合——强调既此又彼,多重译码。
  (3)娱乐性与含糊性:嬉戏与调侃,不严肃,设计风格与细节上具有含糊性,既此又彼。

 

编辑:candy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