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捧得全球规划“杰出贡献奖”-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武汉捧得全球规划“杰出贡献奖”
[日期:2009-11-24]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1)打印



  吴之凌(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市民对武汉的发展,一直集聚着很深的焦虑:武汉与沿海城市、发达区域的差别什么时候能够缩小,武汉正在建设的项目是否一流?

  武汉从来不缺一流人才和思路。从张之洞规划的蓝图、孙中山构想的建国方略、国民政府1945年大武汉规划至今,诞生了汉阳铁厂……一批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建设项目。

  新中国成立,武汉规划师在从无到有的艰难条件下精心谋划,诞生了中国城市新的标杆项目: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条长江隧道、武汉最大城中湖东湖风景区……

  武汉1996年版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国家建设部一等奖,与深圳齐名。这一轮规划,又赢得了世界规划界的重视和公认。

  武汉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世界一流的舞台,相信未来还将会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武汉市民应该有信心:武汉有能力做世界一流的规划。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好的蓝图究竟如何精心组织实施,迅速转化为美好的现实?武汉缺失形成城市合力这种文化。我们希望象当年伦敦人面对当年大伦敦规划、巴黎人面对大巴黎规划一样……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

  新的城市总规增加了区域视野,将城市与远城区、与城市圈进行了“沟通”。这样,会推动武汉城市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武汉周边区域有200——300万人口,现在将这些边远地区的农村、乡镇纳入城市规划,布局城市设施,规划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会让更多的人受益,城市的发展也更公平、更均衡。

  在与民生相关的设施布局上,新总规体现了超前性和均好性。

  武汉市的交通堵塞,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设施跟不上。新的城市总规预测到了机动化的趋势,超前引导和提倡公交出行、减少小车,布局了完善的公交系统,满足外围居民的出行需求。

  分布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常常会遇到“看小病也跑市中心”的问题。新总规在社区级的菜场、医院、教育等设施的布点上,照顾了市民的便利性。在给水、排污、供暖等设施上,也给予了保证。

  周婕(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武汉是中部最大城市,发展经济的担子很重,“低碳城市”的追求意味着我们有些技术不成熟的产业要停下来,要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规划是一张蓝图,实现它,要经过全体市民和政府的努力,这种“渗透”是不容易的。比如,武汉要沿着城市的轴向空间建立绿色交通网络,要建大运量、快捷的公共交通,这个工程量是巨大的。要保护绿楔中的生态用地,需要政府拿政策和资金投入,去安置住在绿楔中的人群……

  得奖只是一个起点,对政府对全体市民,实现这个规划是一个挑战。

  好规划不实施还是落后

  远行:规划好,不如规划实施好,有规划就要放开去搞,严格去搞,机会不能错过。

  要像规划一样自信

  哑元:有时我们是否因为落后太久,而变得不自信了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规划理念是先进的。

  从历史来说,武汉由于先天的影响,而自然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从实践上看,蛇山还绿、月湖透绿、汉阳六湖连通……这一系列举措基本上是在实施这一规划。下一步还有大东湖生态水网等工程将继续这一规划思路。

  网友评论:

  武汉的发展值得期待

  WX:以前,规划的地位不高,老被篡改,成了“墙上挂挂”,现在的政府力度大,规划作得好,蓝图可以期望变成现实。

  水中鱼:交通是制约武汉发展的核心问题,总规的轨道设想手笔很大,解决了三镇交通,以后上班轻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

  马尾松12:除了“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外,建议应很好研究一下“两江四岸”的规划与设计。两江四岸的景色虽然不错,但缺少突出的给人以深刻烙印的景色。

  在这一点上,应好好借鉴一下上海外滩的设计方案,如有了给人以深刻烙印的景点,将是武汉重要的形象体现。

  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协调。

  相关新闻

  “海星”布局让远城区获得发展平台

  上一轮城市总规,武汉是圈层式布局。三环线为界,里面是城市发展空间,外面布局阳逻、北湖、宋家岗、蔡甸、常福、纸坊、金口7个新城,作为远城区发展的平台。

  从生态用地总量上比较。业内介绍,上一轮城市总规“比这一轮生态”。三环线以外,全部作为生态和保留耕地的区域,不让开发,那是一片广袤的土地。

  生态指标虽然大,矛盾显现:远城区几乎没有多少建设用地。

  现实中,就出现了远城区的“自选动作”,他们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盘龙城、汉口北、庙山、流芳……依然是在贴着城市生长。卫星城却遭到冷落。

  这些“自选动作”都布局在三环线以外,规划中的生态区还是被侵占了。

  新总规不再恪守“大”,城市空间的布局是“有取有舍”——生态廊道以内,你必须严格保护。廊道以外,在城市发展的轴线上,给了远城区最大的灵活度,你可以贴主城近一点,也可以结合某个龙头产业基地新辟一片发展空间。

  远城区有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空间,城乡才能和谐发展。

  据介绍,政策和规划条件都是“向”着生态区的。“基础设施的布局,我们是沿着规划的城市轴向发展带建设的。你只有在这个区域里选点,你的水电才是成本最低的。”

  从点到群 远城区杜绝“摊大饼”

  上一轮总规,武汉远城区布局了8大新城。

  这些新城是宋家岗、金口……大多离远城区区政府比较近的地方。

  发展的结果,这8个卫星城并没有形成。

  远城区倒是靠近主城区或沿着主城区延伸出来的城市快速路上,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发展区,如盘龙城、吴家山、阳逻……

  新总规关注了这些新发展点,在未来的11年里,为每一个远城区布局了“新城组群”,由4——5个发展点组成。如东部有阳逻、北湖、武钢、左岭,东南有庙山、流芳、九峰、豹澥等。

  如果还是为远城区规划一个新城,它的发展也会圆周一样向外扩展的。规划师介绍,“这种组团布局,相互之间有间隙,也是以生态、耕地分隔。避免了新的‘摊大饼’,城市空间也能获得更多的绿色隔离带。”

  “轴向拓展”是对百年规划的提升

  8日,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国际规划界最高级别会议上获得“全球杰出贡献奖”。

  “这一轮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是对传统城市规划的一次提升。”昨日,市规划局负责人这样描述。

  第45届国际规划大会的主题是——低碳城市。

  新总规中,武汉城市格局是:六条生态廊道与城市发展用地相间,共同组成至2020年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占地3261平方公里。可满足未来十一年,武汉城市从现在的900万人发展到1180万人的建设、发展和生态需求。

  “提升”在于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变了。“过去我们是圈层式向外扩张,就象现在许多中国城市都有一二三四……环线一样。城市一圈圈向外生长,俗称摊大饼。”

  市规划院介绍,新的空间生长方式,是城市呈海星一样向外伸展——沿着六条轴线。轴线与轴线之间,留出生态廊道。

  从“圈层式”转向“轴向式”,武汉选择了一种最适合保护自己“泽国”特征的空间形态,大量湖泊和山体就分布在六大生态楔中。据统计,武汉的山体湖泊面积占全市域的47%。不用这种生态禁建线的格局保护,早年武昌沙湖及汉口五湖的“萎缩”就是代价。

  城市空间,这样大手笔地“留白”, 是武汉人追求一种新的城市品质——将自然原生态地融入城市,而不是被建筑挤占后的一种点缀。

  有了生态廊道,城市就有了“透气功能”, 城市的扩展不再是密不透风式地向外“齐步走”。现在武汉的夏天,东湖平均气温比城市其他地方低两三度。未来的武汉,生态廊道会均匀地为城市夏天降温,缩短开空调时间,创造武汉人的低碳生活。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1)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0-2-22 17:23:07
武汉规划杰出贡献奖,规划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谈何容易!千万市民齐努力啊。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