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增:我国城市开放空间指标仍需增加(图)-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王绍增:我国城市开放空间指标仍需增加(图)
[日期:2008-09-16]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王绍增   发表评论(0)打印



 

《中国园林》杂志社主编王绍增教授在第三届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学术沙龙上发言
 
《中国园林》杂志社主编王绍增教授在第三届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上发言
 

  中国风景园林网 2008年9月13日,第三届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在南京顺利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建设部城建司、南京市政府、江苏省建设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上海园林学会、台湾造园学会、南京市园林局、上海市园林局、许昌市园林局、南京林业大学等有关单位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著名风景园林师等。会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和南京林业大学主办,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和中国风景园林网(www.chla.com.cn)联合承办。

  本次会议就城市绿地的减灾避难功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中国园林》杂志社主编王绍增教授的发言:

  这是今年的第三届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次跟大家坐在一起很高兴,来的都是中青年主力,像我这种上了年纪的嘉宾没几个,今天这个题目城市绿地和防灾避险,从国家来说提晚了,但是现在提又不算太晚,如果真的能够通过这一次汶川大地震对我们这件事情有所促进,我们这次沙龙在这里做出真正的贡献,那就是一个大好事,但是从哪些方面做贡献呢?
 
  我想首先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城市绿地的指标不能够被侵占,如果是防灾绿地全部用我们的公园绿地指标去搞,本来我们中国的城市绿地在全世界指标都是最低的,可以说是最低的,(可能和日本不能比,但是我们的人均用地绝对是比日本宽裕的多的,)如果仅仅根据防震需要,拼命地挤占我们的城市绿地,结果不是好事,是坏事。所以我们应该反过来,就是应该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应该向国家建议,应该扩大城市公共空间用地的指标。
 
  最近9月这一期《中国园林》的主题是"城市避灾绿地",我们去年7月份的那期就搞过相似的主题,就是《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当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想起搞这个,结果过了几个月就发生了汶川大地震。那么搞了以后呢,我就想这个事情,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这个城市开敞空间那么少?这里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始终在我们中国在广大的老百姓和干部中间,有一种叫做"集体无意识"的恐惧,是什么呢?是一种认识,就是以为中国的土地,特别是耕地,是被城市建设占用的,所以一说到节约用地,就是要压缩城市建设。这完全是一个荒唐的想法。我们的人均耕地指标逐年减少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们的人口,有了一个人就要占地,你把他放在农村也要占地,放在城市也要占地,他总是要占地。而且他在城市里占地比在农村占地少,今天上午陈其中做的第一个报告是震后的新农村的村镇规划,做下来是人均0.017公顷的用地,大概两分半地,这和前几年全国人大的调查结论相差无几。可是我们城市一个人用地指标仅有一分半,一百个平方米左右。
 
  所以如果你把一个人放在农村去和放在一个城市里,城市里还要节地。正是因为从上到下都有这么一个思维,就是说城市占了地方,所以就要严格控制城市。当初严格控制城市,结果农民也不要进城了,也不要城市化了,城乡两种户口也不解决了,结果现在什么样呢?一个农民假如他进城打工,他就要在城市用地了,要住要工作,城市这块地他就用了,而家里的地还保留着,两头用地。所以中国的土地问题,本身不是城市的问题,这个我想我们一定要立场非常坚定,中国土地问题和城市没有任何关系,除非你不想养活人,养活人,你就看你放在城市里还是放在农村里,放在城市里还节地。
 
  那么中国粮食问题怎么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也不是城市问题,因为有这么多人才有粮食问题,而且如果我们了解一些具体的农村情况就可以发现,至少是那些外出打工的大省,像湖南四川,好多的地都是荒的,人出来不耕了,丢在那儿。如果我们的国土部门去抓这个问题的话,它就不应该来挤城市用地了,反而应该给城市用地绑。
 
  我觉得我们城市的开放空间的指标太低,如果一个人加上十个平方到二十个平方,我们很多问题就解决了,真的是迎头解决了。比如,刚才张浪总工程师讲上海,他那是个紧急避难,地震了,大家找个地方看看楼垮不垮,一个人一个平方就够了,张总说浦西老三区只能算出0.7个平方米,就是人挤人。这种是不行的。我们如果还想到,我们中国灾害还真的不只有自然灾害,如果考虑到将来战争的威胁,我们现在的城市能不能允许我们的城市的居民来躲避这种危险?将来的战争是不是就一定像美国打伊拉克一样,死那么几个人?那很难说。
 
  汶川地震给我们的教训最根本的是我们的城市规划要从头上思考思考,就是要真正地以人为本,有很多问题可能要颠倒过来想,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个思想不是建立在为人的服务的基础上,而是为资本增值服务(或者说好听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看看我们的CBD,这样的高楼密集的地方,万一发生灾害怎么办?我们的城市这么密集,逼着高架桥全市这么穿,万一发生个地震和战争,这个高架桥一垮,就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通道的问题。正像张浪刚才分析的上海最大问题还不是避灾用地而是防灾通道。我觉得如果能够在这个方面能够大家获得比较一致的意识,就是我们减灾避灾非常重要,但是这个担子不能压在现有的绿地指标之上,应该以此为契机,我们给城市争取更多的可以存活的,让人民存活的空间。我想如果我们通过这次沙龙可以把这个事情推进一步那也是很好的。
 
  第二件我觉得对于我们专业建设也是很重要的事,是过去我们这个专业培养的知识面狭窄,真的,我们在实际工程中总是从景观,或者是生活出发,很少考虑防灾避灾,我们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我前些日子读到上一期的《风景园林》杂志,我觉得很好,他在加页中就说,为了汶川大地震要开展设计竞赛,一个纪念汶川大地震的设计竞赛,但翻过两页就是震前搞的卧龙大熊猫基地的规划,你可以想象,那个规划完全是,就是怎么说呢?不用说了。我在成都生活过二十年,包括在省规划院工作了五六年,那个地带我非常熟悉,我从电视上看到震后那些情况就觉得自己很内疚,当初我这里也做过一些工作,做哪些工作时为什么没有想到会变成这样呢?只是想到怎么样锦上添花,没有想到会有这么惨的地震。所以我们这一行,既然是我们要在人和大自然之间我们不断地穿梭,不单是一方面我们对人的了解要更深,更关怀,另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相对于现实对我们的需要来说,太狭小,不能光是一个景观设计把我们的整个脑子装满了。特别像防灾避灾这个事情,基本上是一个生存问题,生存问题,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深厚的什么了不起的文化,就是一个技术问题,那么其他各国的经验,特别是对日本经验,我们真的是还得好好学习,最近我看了不少介绍日本经验的文章,其中有写得非常好。我特别佩服日本人的工作的深入、细致,工作该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做,计划很详尽,而且反应迅速。有一篇文章讲阪神大地震以后,日本的造园学会是怎么做的,他们反应非常快,第二天第三天,学会就去了,去了以后,学会就组织一系列的工作,而且这个工作时间很长,一直到现在还在做。时间到了,我就说这么多。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