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城市:未来城市蓝图-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共生城市:未来城市蓝图
[日期:2010-10-1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陈琳   发表评论(0)打印



  在瑞典建筑师乌尔夫的规划中,到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将成为一个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到2020年,经过重新规划的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将成为一个深绿型国际生态城。届时,城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会达到95%以上,垃圾、污水将会被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

  曹妃甸不是一个特例,天津东坨汉沽创建社区、无锡太湖新城、重庆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加拿大多伦多海滨区、爱尔兰南码头,也正在悄悄筹划着类似的生态城建设。“由于气候、地貌不同,这些地区的生态城市会在未来呈现不同的面貌。但它们的规划概念、设计理念是相同的。”瑞典建筑师、曹妃甸国际生态城项目负责人乌尔夫·云哈肯(Ulf Ranhagen)教授,近日在世博会瑞典馆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他没有料到,当初自己和瑞典商会等联名提出的“共生城市”(Symbio City)理念,会被那么多地区采纳;这套基于瑞典城市改造经验形成的复杂城市规划方法,竟会在中国等地生根开花

  几年之前,乌尔夫等人曾在长三角地区进行生态城的试验,结果并不理想,当时他们一度怀疑“共生城市”的推广问题。但现在,以乌尔夫为首的一批瑞典建筑师、规划师正在把他们的经验,不断注入这些尚在孕育中的未来生态城。

  全局思考环保

  在关于城市环境的诸多问题中,水污染、垃圾处理、汽车尾气排放等总是最突出的。人们渴望解决这些问题,但效果总是有限。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面临环境污染的种种问题,但许多城市的决策者在面对垃圾、交通、污染、建筑、能源等问题时,常常以孤立的眼光去解决。”在乌尔夫看来,各种环境问题有密切的关联性,比如,垃圾处理与城市水质关系密不可分,汽车尾气排放与水体污染也相互关联。

  经过数十年的经验摸索,乌尔夫等一批瑞典建筑师与瑞典政府达成了共识,让交通、排污、建筑、能源在内的城市各个子系统充分协同整合,在节能减排上做到环环相扣,“只有能源循环利用,才能达到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的最佳状态。”于是,“共生城市”的城市规划理念在瑞典逐渐发展成熟。

  1992年的一次国际建筑设计论坛上,乌尔夫正式向全球建筑界介绍了“共生城市”。所谓“共生城市”,是瑞典对生态城市概念的表述。包括交通、建筑、能源、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在内的城市各个“节点”,相互交织构成整体,所有要素都良性循环。比如,水、能源、垃圾和材料都将通过回收系统“变废为宝”,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空间的综合效益。

  “在‘共生城市’的体系内,没有浪费现象。”乌尔夫打了一个比方,“如果从单一方面解决问题,就好比你投入一元钱只起到一元钱的效果。而‘共生城市’的规划理念,却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从上世纪90年代,瑞典开始着手建设“共生城市”。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哈默比(Hammarby)地区,就因“共生城市”的规划理念而闻名遐迩。

  哈默比位于斯德哥尔摩城区东南部,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的交汇处,该地区曾是城市边缘的一处小型工业区。斯德哥尔摩市政府以“共生城市”为规划理念,对该地区进行改造。这座生态城建有封闭式全自动地下废物收集系统,由垃圾焚烧和废水余热回收的能源用于城区采暖。市民的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经处理后能产生沼气,为汽车提供了燃料。此外,污水和食品垃圾中的植物养分代替了农业化学肥料。工业生产的余热,与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一起,又为居民住宅和办公楼提供了能源。哈默比还有一套降水收集网络与污水管网分离的系统,能直接处理雨水、雪水,或渗入地下,或被导入运河和海中。此外,有别于其他城市,这里还有一条人优先于任何交通工具的原则,即允许使用小汽车,但步行和公共交通无疑是“共生城市”中最方便的出行方式。

  据统计,在哈默比,废弃物中的75%被收集重复利用或用作燃料,对生活垃圾的再利用率高达95%,只有5%的垃圾被填埋。

  让生态城的绿色更深

  “‘共生城市’的概念,由瑞典人首先提出,为其他国家的人所借鉴,有其必然性。因为和其他国家的建筑师不同,瑞典建筑学家常年关注的不是建筑的造型或符号意义,而是其功能。”瑞典建筑评论家拉斯穆斯·沃恩(Rasmus Waern)说。在他看来,如果世界其他地方完全照抄瑞典经验,就会出现问题。

  2001年初,乌尔夫在长三角某郊县尝试规划一个生态城时,就遇到了没有预料到的状况,“可能是由于观念太超前了,很多配套设施没有跟上,交通、能源、建筑等子系统根本没法做到良性循环。”

  在哈默比,为了减少碳排放量,当地80%的居民使用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15%的住户和5%的商用住户参加公用汽车联盟,同时,所有的重型车辆不能进入小区。长三角试验生态城时,若要完全仿照哈默比的经验,条件还不够成熟。乌尔夫不得不接受教训,“我们要在中国引入瑞典的理念和生态技术,而不能把瑞典的城市照搬到中国。”

  为此,他们根据唐山、无锡、重庆等城市不同的地貌,作了调整。

  比如在重庆,设计师就根据溉澜溪片区濒临长江的地理特征以及重庆市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设计了一个有效的供冷供热方案——利用淡水源热泵和热回收系统相结合,打造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不仅节能环保,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长江水资源。

  在无锡的太湖新城,所有设计都围绕太湖展开。区域内将铺设近10公里的中水管道,从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流出的水,经吴越路转贡湖大道接进生态城,供绿化、洁具用水。净水直供系统也将全面覆盖公共场所和居民家里,自来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可直接饮用。

  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的曹妃甸,是滨海之地,也有工业基础,在气候、地貌、历史方面,与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有颇多相似性。于是,设计师们更多借鉴马尔默本地的改造经验。作为瑞典方面曹妃甸生态城的项目负责人,乌尔夫已经5次探访曹妃甸,他希望曹妃甸也能实现95%以上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用污水和食品垃圾代替化学肥料,沼气作为汽车的燃料,雨水得以回收,垃圾焚烧进行热电联供,所有的建筑都装上节能系统,使得建筑的能源需求最小化。

  据介绍,曹妃甸的第一批居民将在今年开始迁入,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的新城也将在2020年完成建设。“我们致力于将曹妃甸打造成一个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乌尔夫说,“不过,无论生态城建设成什么样子,用了哪些技术,最关键的还是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编辑:daodao712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