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申遗,西湖还缺什么?-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冲刺申遗,西湖还缺什么?
[日期:2008-07-18]  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作者:项赟   发表评论(0)打印



  我们的人文,我们的城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关于西湖申遗普及度调研报告

  西湖,一直被称作杭州园林风格的代表,一直被视为杭城文化的精髓。几千年来,西湖的演变始终与时代同行,始终体现出人与自然互动交流的发展。自1999年起,西湖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请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而今,西湖申遗工作也以处于冲刺阶段。此时,杭城民众申遗的认识如何?申遗最后我们有何疏漏,还能集民众之力作些什么?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浙江理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成员们历时10天,走访了浙江文物局、杭州园文局、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相关领导、专家,了解了西湖申遗现状,并还在梅家坞、三台山、西湖旁、清河坊等地的市民间做了将近400份文卷。此外,在三台山社区,社团成员还与当地的老杭州们座谈,认识了老百姓眼中的杭州,老百姓眼中的西湖申遗。

  调查发现,有73.3%的人知道西湖正在申遗,经过我们宣传几乎所有的人都支持西湖申遗。但大家对西湖所申请的文化景观遗产这一概念的认识还不深入——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75.6%的人更看中杭州现在的自然资源,只有剩下市民更看重杭州的人文历史。从这些数据看,当我们不断地美化西湖外表,不断地还原“三面云山一面城”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西湖地内在;当我们提倡绿色西湖、休闲西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高呼人文西湖。因为当“休闲”的地位高于“文化”时,往往很容易让人陷入“玩乐”的误区,让许多人对西湖,对杭州的认识产生片面的认识。

  俗话说:对症下药。因此,在考虑怎样改善现在西湖这种偏科的现象之前,我们需要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这种状况。

  一方面,或许是源于一代代名家对西湖的赞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接天莲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杭州有其四季更迭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杭州的阴晴亦有其变幻之美……这都是属于杭州这座城市的珍贵记忆和财富。然而,另一方面,当先人费尽心力赞美西湖俊秀的同时,也留下了,在我看来些许的遗憾。广为流传的诗词歌赋造就了世人眼中的西湖美,或许也因为这,让许多人仅仅只看到了西湖表面的美,忽略了其背后的代代历史;让许多人忘记了这样的一种秀美往往是和文明同生共荣的当然,更。我们不能仅仅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都归结于我们的先人,应该从现实出发,从我们的身边寻找问题的答案。

  另一方面,则是更为重要的,即为如今高速的生活节奏及费生活的理念。

  2008年7月9日,协会成员走进了三台山社区,与社区居民开展了以“扬千载文明,促西湖申遗”为主题的座谈会,一起畅聊西湖景,点评景中村。在那里我们听老杭州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他们认为春游、秋游游西湖,就像在画中游。几十年在杭州亲近西湖,依赖西湖的生活,让他们对这里每一块砖,每一片墙都有情感,让他们都能感受一份历史的沧桑,一种人文的情怀。

  但是,就现代的杭州人而言,便少了老一辈人拥有的一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骄傲。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一些市民因为居住地离西湖太远,一些是因为一周的忙碌,在难得的假期中,杭州本地市民更愿意选择呆在家中享受少有的天伦之乐,或是冲进商场彻底的放一下。即使去西湖边的走走,也会因为交通、湖边游客过多等种种原因,仅限于走马观花,不愿意再多去体味,去思考关于西湖文化的那些事。我们的调研是在西湖边,清河坊展开的,接受调研的人中只有32%的杭州市民,而其余的都是外来游客。

  当们询问一些选择外地游客为什么只选择看重杭州的自然景观时他们多数回答,我们刚来对人文不了解,或是,我们没时间,景色都来不及看完。外来游客,来杭周期短,他们最关注的当然就是最著名的也就是杭州的景观,于是久而久之,杭州西湖似乎只是成为了一个供拍照所用的精美摆设,文化在异地的宣传也更加的薄弱。

  确实,在短时期内让一个人了解一个地域的内在文化是比较不容易,但如果将经济和人文旅游建设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就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而杭州清河坊就这样的尝试过。但当我们走访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副馆长周新华,及三台山社区的居民时,他们普遍认为,清河坊历史街区这一尝试并不能称为非常成功。清河坊历史街区中拥有胡雪岩故居,拥有一些历史展览馆,但是这些往往隐于闹市之中。这闹市指的就是清河坊的街面。街上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店面交替出现着,使得清河坊逐渐变成了一条纯粹的商业街。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有77.6%的人认为保护了解文化遗产主要依靠民众共同参与,而仅有17.9%的人认为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是大家不愿意去参与,去了解,是如何更好的吸引本土人士去深入了解西湖的人文价值所在,如何让外来的游客更多的知晓西湖的文化魅力。于是,当在知道“为什么”之后,“怎么做”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我们制作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问题:

  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西湖申遗的?

  A网络B电视C报刊D从他人口中得知E其他(可补充)

  统计排名如下:电视、从他人口中得知、报刊、网络。

  由此可见,首先,电视依然是第一传媒。纵观杭州各类电视台栏目,很少有看到一档真正属于西湖文化,属于杭城文化的人文类节目。然而,其他一些文化大省,如北京电视台有一档“这里是北京”的节目,陕西电视台有一档“开坛”的节目等等。另外在已经过去的端午节,清明节,一些省市电视台纷纷进行了专题直播活动,以更好的宣传中国的传统及该地区的文化。我们采访杭州市园文局团工委书记刘洁时,她说道,就算西湖申遗不成功它还是有它的价值。因此,杭州,浙江有必要通过节目或记录片、专题片的形式对杭城的风土人情进行宣传。所谓一传十,十传百,唯有采用于这个时代所适应的媒体宣传到位了才有口口相传的基础,才能让当下的更多人去关注人文。

  其次,杭州市政府在西湖综合整治过程中所整修、建立了众多博物馆,而这些身处于景区优势地位的博物馆平时却常常少人问津。如何使博物馆“活起来”,相信也就能完成从“文衬景”到“景衬文”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各类学生应该成为这里的中坚力量。利用学生春秋游,寒暑假的机会让他们参观博物馆,交流学习心得,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宣传、普及西湖文化。

  另外,在三台山社区的座谈中,一些与会者也提到,通过茶楼宣传杭州的茶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文化影响一个时代的发展,文化遗产引领一个城市的精神。从2006年的“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到2007年的“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再到2008年的“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3年文化遗产日口号的转变一点点显示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从上至下的普及;彰显了文化遗产只有真正成为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这一事实。我们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杭州成为正真的文化品质之城。 

编辑:xuan88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