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和影响-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和影响
[日期:2010-04-12]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崔玉卿   发表评论(0)打印



    中国五台山是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被作为文化景观遗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为此,世界遗产委员会特作如下评价:“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由五座台顶组成,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不言而喻,这是以世界的眼光和尺度对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所作的权威解读,也是对五台山在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上的科学定位。

  一、 五台山是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五台山以其独特的高山气象、山泉飞瀑、奇洞怪石、地貌景观与深远的佛教文化相结合,从而被赋予了丰富的宗教含义。五座高大而平坦的台顶,构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自然基石。传说五台山与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的印度灵鹫山极为相似,所以,当佛教刚一传入中国时,汉明帝刘庄就在五台山建筑了第一座庙宇并将其命名为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

  晋译《华严经》记载,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文殊即为大智菩萨。早在唐代中(769),五台山就已不仅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而且也成为了与印度灵鹫山“争峻”的佛教灵山圣地。于是,天下学佛者多宗旨于五台山,至山巡礼者接踵而来。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的荟萃之地。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僧人均频来五台山取经求法。由于五台山文殊信仰得到广泛传播,而文殊道场五台山便自然成为了佛教徒的信仰中心。日本、韩国还把自己国内形似五台山的山脉也称作五台山,亦建文殊寺专供文殊,弘扬文殊信仰。

  在五台山文殊信仰形成的1600年间,佛教超越了地区和民族,超越了朝代更替,也超越了君主和平民香客的界限,以至成为世界性的经世不衰、影响深远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清代的三世章嘉国师曾在《圣地清凉山志》中说,五台山与古印度的金刚座、乌仗那、香巴拉、布达拉山等被世人共称为世界佛教五大圣地,而时至今日这五大佛教圣地中除了五台山佛教仍绵延兴盛之外,其余四处则都早已佛教衰落、圣迹颓废了。而五台山文殊信仰文化自东晋升平五年(361)佛教大量传入五台山开始,在迄今的1600余年间,始终生机勃勃,以至成为全世界佛教徒朝觐的圣地。他们不远万里,频频来此朝山拜佛、取经学法,从事佛教文化交流。

  自元代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以来,这里就成为藏传佛教在中原内地的重要发展中心。五台山藏传佛教也随之而成为连接中央和蒙藏地方关系的纽带和汉、藏、蒙、满、回等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一直以来,五台山都在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宗教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清代佛教鼎盛时期,五台山竟已有佛寺122座,其中,黄庙25座、青庙97座。五台山现有寺庙68座,其中黄庙8座、青庙60座。在这里,汉、藏佛教共处一山,汉、藏文化互融一体,因而也可以说是文殊信仰把汉、藏人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二、五台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家道场。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五台山地处中原,为汉、藏佛教交流与交融之圣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促使历代统治阶级屡在五台山敕寺造像、供养财物、亲临膜拜、举行法会。北魏时,孝文帝就把五台山视为拓跋氏的皇家道场,孝文帝之女信诚公主也曾出家于五台山。隋炀帝在五台山西埵修筑行宫,巡幸避暑,并把五台山高僧释神赞请为高参。唐代诸帝更是把五台山当成植德之所、镇国道场,并在此为皇帝举行圣诞法会。元代成宗、英宗也曾至五台山朝山拜佛,举行护国佑民法会。明神宗还着人在此代受菩萨戒,举行祈储法会。清代诸帝则视五台山为怀柔蒙藏、维系民族团结之宝地。康熙、乾隆、雍正、嘉庆计至五台山多达13次。总之,中国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成宗、元英宗、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等9位皇帝,先后18次至五台山巡幸拜佛,拈香典礼,举行法会,为五台山建寺赐物不计其数,撰文树碑40余通,题匾赐额67块,御制诗词300余首,并由此而为五台山留下了丰富的皇帝文化,也在制政上保证了五台山佛教文化得以连绵不断地传承。菩萨顶主要建筑所采用的黄琉璃瓦顶,及其山门所采用的汉白玉栏杆之“陛”,就都说明它是古代皇帝才能使用的规制。这些遗存为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佛教与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帝王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的发展,均提供了特殊的见证。皇家佛教文化信仰,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佛教的兴衰与发展,均具有深刻影响。

  三、五台山佛教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五台山历史悠久,在长达15个世纪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宏大的佛教建筑群。其寺庙建筑的规制和时间跨度,都堪称亚洲之最、世界之最。早在北齐时,五台山就已有寺庙200余座。唐代最多时达到360余座。现在五台山仍保存自唐以来7个朝代的寺庙68座,这些寺庙的规模大小不一、形制布局各有特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宏伟壮观、古朴庄严且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寺庙建筑群。它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将儒家的“中庸之道”、老子的“万物负阴抱阳”的哲学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五台山拥有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中国目前已知的唐代木构建筑遗存仅有4座,即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天台庵正殿。佛光寺是唐代木构建筑中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虽经近12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却仍没有经过一次落架大修,遂在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完整的形态和卓越的艺术风范,由此而奠定了其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台山目前仍保存自北魏以来的佛塔150座。从形制上可分为覆钵式、密檐式、楼阁式、亭阁式、花塔、金刚宝座塔、造像塔、球形塔、钟形塔、锥形塔、组合式塔和塔林;从体质上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铁塔、铜塔、银塔、琉璃塔、水晶塔、玉塔、绫塔等。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圆照寺的室哩沙里塔,具有印度金刚宝塔的特色,是我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

  五台山目前保存有自唐代以来的佛教造像14.6万余尊。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彩塑,殊像寺的“文殊十二尊”明代彩塑,是五台山彩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佛光寺东大殿的彩塑制造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共35尊,场面之浩大、气势之宏伟,均反映了盛唐的兴旺与繁荣。

  五台山目前保存有自唐代以来的壁画2380余平方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是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壁画和文殊殿的明代罗汉壁画。此外,在佛造像中,还有悬塑、石刻和金属铸像。最具有代表性的悬塑,当是殊像寺明弘治九年(1496)所塑成的“文殊会五百罗汉”像。1988年在中台顶出土的2000余枚“淳化佛像金币”,当是最早的金属铸造像代表作。除了以上各种造像之外,五台山还保存有一批珍贵画像。明代著名画家沈周的《关云长夜观〈春秋〉》,宋代的《陀罗尼咒经》纸卷和元代管道开、仲姬氏画的《观音绢轴》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书画作品中,则有明万历年间的80卷《金字华严经》,康熙御书《心经》一卷,五台山藏珍楼中保存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15幅,尤为珍贵。还有明代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上画的十八罗汉12页,为国家一级文物。

  四、五台山是将自然地貌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范例。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期一直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以前。及至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华北地区最为雄浑壮伟的山地群。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具有漫长的地质历史和丰富的地质遗迹。以5座台顶为代表的古夷平面在经历断块造山抬升之后,发育出典型的冰缘地貌,形成清凉高寒的气候条件。特殊的气态孕育、积淀了丰厚的佛教文化,遂使五台山的“五峦巍然、气候清凉”,正好与佛经中的“清凉山”“五顶”山等文殊菩萨传法的道场相吻合。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开始,五台山的5座台顶就分别供奉五方文殊。唐龙朔二年(662)被确立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一直沿袭至今。

  五台山地区的植物品种多达600余种,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并因此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六月骡马大会”。五台山还生长着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200余种,有药用价值的植物150余种。夏秋之季登临五台山,在山阴古洞中可以欣赏到“千年冰”“万年雪”。真可谓“敷演清凉,四时风雪飘飞,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开,翻成金色乾坤。”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特别是那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已凝结为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其中,五台山就是中国文化景观与思想内蕴结合的杰出代表。五台山的人文、宗教乃至一一木,都蕴涵着其独特而出色的内涵和价值,不仅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事实上也早已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载体,深为世人所瞩目、所仰慕、所崇尚,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福祉,我们自当倍加珍惜。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