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建筑需要保护-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哪些古建筑需要保护
[日期:2010-04-15]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罗哲文   发表评论(0)打印



    一、古建筑需要经过鉴别和选择,妥善地加以保护、保存

  建筑具有物质资料和上层建筑两万面的作用。我们所要保护、保存的主要是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作用的古建筑,因此,不是说所有的古建筑都需要保存,而是要经过鉴别和选择。在没有经过鉴别之前,古物一般都应该加以保护,否则就可能把有价值的文物毁坏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有不少从废旧物资或等待处理的文物中检选出一、二级珍贵文物的例于。经过鉴别、选择,没有价值的旧物即可以作为“非文物”不予保护,当作旧物利用了。己经选择作为文物保存的就需要把它们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载博物馆藏品加以保护,防止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当然,一些己经选定的文物保护单位或博物馆藏品,个别的也还会有变化,其价值将根据具体情况提高或降低。

  古建筑也是一样,不是每一座都需要作为文物保存,而是需要经过鉴别、选择。举一个例子来说,全国的古桥有几十万座、几百万座,但不是每一座桥梁都要作为文物来保护,只是从中选择一部分罢了。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古建筑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千许多古建筑没有经过鉴别、评价,需要保护的范围就要广-些,以免有价值的古建筑遭到破坏。随着国民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发展,对古建筑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评价,选择了一大批需要保护、保存的古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加以保护。经过这--次选择之后,使许多古建筑的保管条件改善了,特别重要的古建筑还设立了博物馆 (院)、保管所、研究所,并由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经过维修整理之后,不少的重要古建筑己向国内外开放。然而,这不是说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就不用保护了,因为调查可能还有遗漏,有些古建筑的价值尚待加以研究揭示,把它们补充在作为文物保存的古建筑名单之内。与此相反,由于对某一古建筑评价的改变或是其他的原因(如自然或人为的毁坏),便这座古建筑丧失了原来的价值,也可以降低其保护级别或是撤销保护,但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极为少见的。

  这样经过多次的普查和复查,反复的鉴别和选择,逐步地做到把应该保存的古建筑保护起来。

  从长远的眼光看来,这个选择过程永远也不会完结,因为有些古建筑的价值还会被新的科学万法所揭示。又有许多新的建筑经过时间和历史赋予的内容而变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物建筑。这正是社会主义文物保护事业所要注意的问题。

  二、重点保护、重点保存的原则

  对古建筑在经过普查、复查之后,予以评价、鉴别,选择其中有作为文物保存价值的,分批、分期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重点保存和保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文物工作者在参考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原则。同时,还按照古建筑价值的大小,分为全国重点和省(自治区、市)、县三级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分级管理,使许多有价值的古建筑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

  重点保存和重点保护这-一-原则,本是一个客观规律,但是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却没有被充分认识。从对历史文献记载和现存古建筑实物的分析,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古建筑也都是经过重点保护和重点保存才留存下来的。

  (一)人为方面的重点保护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对为他们所使用的建筑物都是予以重点保护的。为封建帝王和各级官吏服务和享用的宫殿、苑固、衙署、园林、城垣、陵墓等,谁也不敢破坏,劳动人民根本不能举步。坛庙、道观、佛寺等更是重点保护的对象。许多佛寺、道观都是由帝王肋建,寺内甚至还竖立了刻有”圣旨“的石碑,任何人等不得破坏。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山东曲阜孔庙。两千多年来除了农民起义之外,它一直受到历代王朝的重点保护,朱受改朝换代的影响。这是因为孔丘的学说和思想对每个封建王朝的统治都是有利的。

  现在保存下来的许多大型古建筑群和重要单体建筑物,如北京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十三陵,河北清东陵、清西陵、避暑山庄、外八庙、正定隆兴寺,山东曲阜孔府、孔林、泰安笛庙,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塔院寺等,也都是加以特殊保护才留存下来的。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只是从他们当时的利害关系、政治需要出发,保护的重点时常有变化,每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比如某一个朝代需要利用哪一种宗教为其统治服务,就重点保护哪一种宗教的寺观,对其他宗教的寺庙不仅不加以保护,而且还下令破坏。佛教史上的”三武“之灾,就不知毁去了多少古老的佛寺建筑。明朝灭元朝的时候,元大都主要的宫殿    --大内、隆福、兴圣三宫,本来在战争中并未损毁,但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明代统治者特别命令工部郎中萧淘有计划地加以破坏,便这座具有高度建筑艺术价值的宫殿群完全消失。金代统治者则派人拆毁了宋徽宗经营多年,凝聚了无数工匠们血汗、智慧的园林杰作--良岳。如此等,不胜枚举。因此,统治阶级重点保护的绝不是古建筑本身,而是为他们统治服务的工具,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重点保护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自然方面的重点保存

  古建筑的保存,与自然的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和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山洞同时存在的猿人居处不知有多少,与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同时存在的原始社会村落也不知有多少,但它们大多被毁。与山东郭氏墓石柯、四川汉溯同时存在的汉代建筑数以千万计,与赵州桥、佛光寺、南禅寺、独乐寺、应县塔等同时存在的古建筑也不知有多少,但是它们都消失了。现在保存下来的许多

  古建筑,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大约是具备了以下几个条件。

  1 建筑材料坚固

  建筑物的材料坚固与否,同它们抵抗自然侵蚀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如砖、石建筑,较之木构建筑抵抗风雨、水火侵袭的能力要大得多,所以保存的时间较长久。现存的汉、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古建筑大都是砖石的,木构建筑很少。

  2 建筑结构合理、牢固

  一座建筑物的结构合理与否,同其能否长期保存有密切的关系。用同样建筑材料建造起来的建筑,如果结构合理就能较久的保存,结构不合理,新建起来的房屋就可能有危险,当然也就不可能长久保存了。现存的古建筑中,能够长期保存下来的,其结构都是合乎力学的原理的。

  3 施工精密

  建筑材料虽好,结构也合理,但是施工质量不好,建筑物也难以长久保存。现存的宫殿、坛庙、寺观等较之一般民居建筑保存得长久,与建筑物的施工精密有很大的关系。

  4 自然环境较好

  一座古建筑能否较长久的保存,除了本身的材料、结构、施工等原因之外,自然环境也起很大的作用。如气候潮湿的地区,一般木结构保存的时间就短,就是铜、铁也会生锈。如果气候干燥,同样的建筑就会保存得较为长久。其他,如风力、地震等,也部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寿命。

  总之,各种自然力量时时部在对每座古建筑的寿命进行着考验、进行着选择,并把经得起考验的保存下来。可以说,过去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不管从人为或自然的角度,都是重点保护与重点保存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三)重点保护、重点保存,是社会主义有计划保护古建筑的正确方针

  社会主义的文物保护事业与其他各项建设一样,是要有计划地进行。不仅要认识到重点保护、重点保存这一一客观规律,而且还要运用这一规律去进行工作,把有价值的古建筑保护起来、保存下去。

  重点保护、重点保存,不只是客观的规律、历史的必然,而且也是现实的需要。科学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新的建设在增加,旧建筑大部分要被新建筑所代替。前人所选择的村镇、城市、居民点,大都是水源、物产、交通等条件优越的地区,也正是今天进行建设的好地方,因此不可能不拆除旧建筑,历史上的任何朝代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今天与过去任何时代的情况所不同的是,我们是自觉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去保护古建筑,有规划地去建设城市、村镇、居民点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周总理曾亲自进行实地勘查研究决定的保存北京北海团城、建国门古天文台,迁移中南海云绘楼和东、西长安街牌楼,拆除东、西四牌楼,为解决文物保存和城市交通问题树立了典范,同时,也体现了古建筑重点保护、重点保存的原则。

  三、古与近的数量问题

  古建筑保存的数量和其他一切文物一样,年代愈早的数量愈少。”物以稀为贵“,形象化地说明早期古建筑的重要性。这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古“并不是保存的唯一的理由,其价值还是要从多方面去分析。

  古建筑由于易于损毁,所以早期保存的数量很少。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也是愈近期的数量愈多,呈现出一个金字塔的形状。这是由于历史愈久远,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乎愈落后,生活也较简单,因而建筑物的种类少,数量也少。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只有利用自然稍作加工的山洞穴居或树居,末期才出现了茅屋。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建筑物的种类和数量就大大地丰富起来了。例如佛寺建筑是在汉明帝时(公元耳世纪)产生的,而塔也是此时开始出现的;伊斯兰建筑是唐代以后才有的;考棚、科场等是唐代以后有了科举制度才出现的;戏台则是宋末和金的产物;其他各种生产用的作坊、厂房及生活用的住宅等,也都是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增添种类和数量。在选择保存古建筑的时候,除了珍视那些稀有的早期建筑物外,还必须有目的地去选择内容丰富的为数较多的近代古建筑予以保护、保存。不要便之在多少年以后,形成某些万面的缺乏或空缺。例如天主教堂这一类建筑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但如果没有计划去选择保护,将来就可能成为一个空缺。

  总的说来,我们保存的古建筑数量应该是”古“少”近“多,但绝不能把”少“误以为不要或不重视,这只是从数量上的比较而言。有的时候,由于愈古的东西愈少,”古“恰是要加以选择保存的重要因素。假如我们现在发现了一座唐代的三间小庙,与明清时期的一座五间大殿相比较取舍时,就宁可选择保存这座三间唐代小庙而舍去五间大殿。因为明清的五间大殿还很多,而唐代的三间小庙己不可多得了。

  四、关于古建筑的年代问题

  当人们参观一座庙宇、一组园林、一座古塔的时候,首先要问:这座古建筑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建筑史研究者在调查古建筑时,首先就是要判断古建筑的年代。如果一座古建筑脱离了它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背景、科学技术水平,那么就不能起到它作为文物的作用,只能被当作物质资料来利用了。如西安半坡村的建筑遗址,如果不是在五六千年前建造的,那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因为它和同时出土的其他文物标本能说明我国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的发展及这一时期的生产发展水乎、生活居住情况等。作为历史科学研究的实物例证,如果没有具体的年代或一定的时代,那么就没有价值。因此,我们在评价、鉴别、选择、保存古建筑的时候,首先必须鉴定它的年代。

  关于古建筑的年代鉴别,是一个学术和技术问题,需要做认真的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并且还要学习一些专门的古建筑知识。鉴别古建筑的年代,较之其他传世文物有比较有利的一面,因为古建筑的形式与结构都真实反映了建造当时的时代风格。在旧社会没有人把古建筑当古董玩,也没有人制造古建筑这样的假古董。其鉴别主要从两万面去着手:一是从文献记载上去查考,文献记载包括历史文献、碑文,建筑物本身的题字、铭刻、游记、诗文等;二是对古建筑进行分析,古建筑的千面布局、结构方法、艺术造型、附属艺术 (如彩画、壁画、砖雕、石雕、木刻、塑像等),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风格。这种时代风格是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这种时代风格去判断古建筑的大体年代,再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即可断定古建筑的具体年代了。

  古建筑的年代鉴别问题比较具体,还需要做许多的实际工作,在这里不能作深入讨论,只是提出在评价、选择需要保护的古建筑时,其具体年代 (或是相对年代)是很重要的因素。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