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哲学与园林遗产的保护-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中国山水哲学与园林遗产的保护
[日期:2010-09-26]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高大伟 李妍   发表评论(0)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 编者按:此文是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高大伟专为罗哲文先生从业七十周年纪念而撰写。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命题,儒、道、释三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这一命题的理解,而这些思想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山水哲学,并物化在丰富的园林创造中,成就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山水园林。今天这些园林的仅存硕果已经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这笔财富成为园林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本文从保护园林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环境的协调性出发,系统分析园林物质遗产所蕴涵的深刻的山水哲学,并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探讨促进历史园林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颐和园佛香阁建筑

  1 “天人合一”命题孕育出的哲学思想

  1.1 “天人合一”--古代中国人的天地观

  受古代自然美学的深刻影响,古代造园的精神核心是追求自然山水的美学观--人与自然的相生关系,其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天人合一”宣扬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古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中,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周易》和先秦诸子的论述中,就已经包含了“天人合一”的精湛思想,如《周易》中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一语源于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中的“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以及《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等语,虽然这里将天人关系纳入一个系统,多有牵强附会的内容和神秘主义的成分,却使“天人合一”从此成了一个理论传统。到了宋代,学者张载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一词,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天地犹如父母,天地与人都是气所构成,天地的本性与我的本性也是统一的,人民都是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

  古代学者的不同阐释实际上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天”的认识。殷周时代的“天”指超自然的“至上神”(人格神)。春秋战国时代的“天”,已经由“至上神”过渡到自然之天,即自然界的苍苍天空。宋明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以“气”讲天,指物质世界之总体;唯心主义思想家以“理”讲天,指最高原理、最高理念。“天”这个概念从神秘的原始神逐渐变成人们身边的自然,它不仅是人类生存所依靠的时间和空间,还是人类理解和判断一切的基本依据,“天”与“人”之间形成了神秘的互相依赖、互相模仿和互相感应的关系。人们敬畏着天,又依赖着天。所以,人要效仿天,遵循天。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都必然能得到某种权威,即使是掌握了世间一切权利的天子,也相信权利的基础来自“天”,因为天具有无比崇高地位,是终极的境界,是至上的神,还是权威和合理性的来源。

  “天人合一”思想之所以成为影响古代中国人看待社会与自然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更加依赖自然、向往自然,祈祷自然会回赠人类、庇护人类。这是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朴素的感知。这种传统思维作为文化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壮大,影响了后来的各家学说,促发了中国古代具有宗教意义的山水哲学意识。从审美的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意味着对象与人融为一体,而且使主体在审美体验中与天地浑然一体。表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古代中国人“尚大”的传统,这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对天地宇宙其大无比的认识,所以希望用高大、伟岸的建筑来更帖近自然,贴近“天”。

  1.2 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儒释道

  “天人合一”作为古代中国最朴素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思想学说。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儒释道三派了,它们影响着上到帝王,下到庶民的日常生活。这三个哲学派别对“天人合一”的不同解释,无不渗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与追问,渗透着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

  1.2.1 儒家学说与天人合一思想的联系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最正统的思想,影响并主导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儒家学说是一门关于“秩序”的学说,它最早起源于古代巫师主持的各种仪式知识,后经孔子的阐释和发展,逐渐成为一派关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学说。儒家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儒家学说探究“以天合人”,将“天人合一”的思想阐释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善和谐,并强调天人相通,人是感悟自然的主体,通过把人的情性与万物的本性联系起来,人就可在主体内部寻求自然之道,在自身心性领悟自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德的精神,从而体现出“物我同一”、“天人合一”。

  1.2.2 道家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的联系

  道家思想与儒、释并称三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从哲学范畴上来说,道家思想主要论述一种从天道和人道中高度概括出来的道理,称之为“道”,并以它作为一种根本性的道理来讨论人面对的所有问题,而“道”的概念本身就揭示了人与“天”之间的关系。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时间和空间的起点,一切事物由“道”而来,再由“道”的指引最后归于消亡。“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存在的根源。“道”还连接起了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提出“无为”的思想。他认为自然本身是最美的,它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虽然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所以,与儒家学说相反,道家思想提倡人应当回归自然,因为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本为一体,与“天”在本质上也是相同的,所以人应该以自然的姿态,遵循自然的规律,自觉地追求从心灵上与宇宙精神为一,最后达到超越日常的世事,忘怀世俗的生命,与天为一、自然无为的境界。

  1.2.3 佛教与天人合一思想的联系

  这里所说的“佛教”与印度的佛教不同,它是中国化了的佛教,是屈服主流意识形态与儒家学说的、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最有势力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教派所指的“佛”,是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不欲不求、不争不夺、超乎是非荣辱之外的人,它的思想核心是“超脱”,所以只能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才能实现。禅宗的修行方式是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以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顿悟成佛”的状态,而不是印度佛教所提倡的艰苦修行成佛。在处理人与“天”、自然的关系时,禅宗吸收了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观点,认为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就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所以提倡修行者像老庄那样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越。这是禅宗“天人合一”的特殊体现。

  1.2.4中国特色的哲学观--三教合一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自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儒家学说讲入世的学问,而道家和禅宗更关心个体心灵的成长,三教并行不悖的发展,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并充分体现了三教之间多元互补的特色。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地位使它成为人们入世的准则和标准,成为社会伦理中秩序规范。而讲到个人精神层面,讲心性的道教学说在汲取一系列的古代中国的知识、思想、技术和传说、神话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一门宗教--道教,还从佛教那里学来了建造像、立庙宇等外在表现形式和手段,成为在中国最有根基的宗教学说。佛教禅宗在汲取老庄思想后,被更广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尤其是对上层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这三个教派更是尽显大气开放、并行不悖的文化魅力,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皇帝对三教常常是都提倡。清朝雍正皇帝就说,“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而普通士人的信仰也是三教合一的,其哲学思想、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审美意识上基本以儒为主,又兼有道、释的成分,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个体身上表现会有所不同。

编辑:linlik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