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开发莫入歧途-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古镇开发莫入歧途
[日期:2008-07-23]  来源:中国世界遗产网  作者:胡志刚   发表评论(2)打印



  江南水乡多古镇。

  改革开放了,人们突然发现,古镇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一笔历史文化遗产,昆山的周庄、吴江的同里、吴县的角直、嘉善的西塘……一个个古镇恰似锦绣江南大地上的明珠,吸引了海内外游人,也为当地带来了滚滚财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大规模的开发中,一些古镇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传统遗韵,令慕名而来的游人惋惜。

  原因何在?

  一位古镇研究的专家告诉记者,凡让人大失所望的古镇,不外乎三种类型:一是古镇失去了淳朴的民风;二是古镇的商业无节制发展;三是在古镇上建造了不少“假古董”。

  古镇为何吸引人?长期在繁华的都市中生活,人们容易产生一种厌倦感。于是,人们利用节假日到水乡古镇走一走,暂时忘却都市的喧嚣,享受宁静,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周庄有位60多岁的老太,能一边摇船一边即兴唱船歌,很受游人欢迎。因为人们听了她的歌,仿佛又听到了一个古老的歌谣,领略了一段古镇的风情。

  然而,现在一些古镇的开发偏重于古镇的镇容镇貌,忘却了古镇的神韵所在——民风。专家认为,古镇不是公园,也不是文物保护区,失去了民风的古镇,只有一个“外壳”,怎么吸引游人?一位摄影爱好者曾感叹,原来他到某古镇给当地的老人拍照,老人还倒水给他,如今再去,‘老人还要问他要钱,说是收“模特费”!古镇商业化了,人心不古、民风不淳了,这难道不应当引起开发者们的重视吗?

  开发旅游,必然会出现浓浓的商业氛围。但如何掌握“度”,是众多古镇开发时遇到的难题之一。记者曾到皖南一个古镇采访,那里的古建筑确有特色,但就在一座座明清古建筑里,却开出了一家家小店,冷饮、糕点、茶、大同小异的纪念品……真令人倒胃口。一些古镇发展商业急功近利:有游客反映,到某古镇游览,刚要进镇,就得买票;而只要能缴上管理费,小贩便可在古镇上设点摆摊,有的甚至还强行拉客。一些古镇上饭店越开越多,污染了古镇的河流环境。

  还有一些古镇开发不是从挖掘自身的潜在价值入手,而是套用一些民间传说,牵强附会地建造各种楼、塔、园,大搞“假古董”,再配上子虚乌有的解说词,亦真亦幻,游人看到这些人造“古董”不免味同嚼蜡。如千篇一律的“唐宋一条街”、“明清一条衔”纷纷在一些古镇中大兴土。而在已建成的这一条条“衔”上,无非又是增设了一批卖百货的店铺,充其量是跑堂、老板穿上了古代服装而已。

  江南水乡多古镇,有的已经开发,有的正在规划。江南水乡古镇的价值在于古朴,在于小桥流水、环境幽雅、民风淳朴。假如离开了这些,古镇的旅游价值还所剩几何?

 

编辑:xuan88 | 阅读:
【 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开发  古镇  歧途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2)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2 楼
小杨 发表于 2008-8-16 23:09:49
我们的景区,在我国,只要一保护,就会出现人工化、商业化,民风也变了,矛盾也多了,政府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去搞建设、处理纠纷。现很有一些农村,没有国家真正的保护,却很好,民风淳朴、自然景色美,路、水、树、民俗都是原生态的。故旅游去景区,不如去自然存在、没有人工破坏的农村。
第 1 楼
小杨 发表于 2008-8-16 23:00:37
家乡出去打工的人多了,砍树的人少了,退耕还林工程上马,山上山下,都绿了。工作烦了,回乡下,与父母聊天,既尽孝心,又享受儿时田园生活,妙哉。
现在的景区,到处是人工开发,人工建筑,比不上真正的没有人工、自然存在的农村。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