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风雨变迁 圆明园保护之路依旧漫长-经验交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60年风雨变迁 圆明园保护之路依旧漫长
[日期:2009-08-31]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北京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

  编者按:北京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圆明园铭刻着我们的荣耀、我们的屈辱、我们的失落。关于圆明园兴建、辉煌、毁灭、破败、保护的话题是一部可歌可泣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灭,圆明园遗址就在。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不散,圆明园就有望梦圆。虽然,我们已经无法在那满目疮痍、断壁残垣中追寻300年前的壮丽景观。但那片废墟可以鞭策我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所以,探讨圆明园遗址保护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访圆明园遗址管理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专家,记录、探讨北京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管理问题。

  从1860年开始,一次次劫难让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北京圆明园成为满是断壁残垣的荒园。北京圆明园遗址作为中华民族的伤痛,承载着中国人民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深沉的民族感情。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圆明园遗址管理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专家,记录、探讨北京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管理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探讨圆明园遗址的保护问题,意义深远。在清政府时期,圆明园被侵略者掠夺、破坏,面目全非;在“中华民国”时期,圆明园被继续破坏,荒芜破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被当作重要历史文物保护起来。60年来,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整修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整修工作还应加强,应使其成为一项国家级文化工程。”北京圆明园管理处原副主任杨振铎表示。

1976年,北京圆明园管理处举办展览

  变迁  从名园到废墟

  据历史资料记载,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占地350多公顷,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与颐和园毗邻。圆明园内有园林风景100多处,是清王朝在150多年的时间里修建成的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内有几十处中外名胜、数百座大型建筑和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圆明园规模宏大、营造技艺高超、建筑精美、文化收藏丰富,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野蛮抢掠,放火焚烧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到圆明园抢掠。侵略者在抢走大量珍贵文物的同时,还在园内纵火,使数百栋建筑化为灰烬。其后,圆明园又多次被官僚、军阀、奸商损坏。经历了多次浩劫,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变成乱石嶙峋、杂丛生的荒园。

  据圆明园管理处原副主任张恩荫介绍,原国家总理周恩来曾全力保护圆明园遗址。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总理就指示相关部门,要保护好圆明园遗址。随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下达文件:“今后,任何机关不得移用圆明园内的石块。”

  “如果没有周总理的明确指示,没有政府的保护举措,没有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圆明园遗址很难保留至今。”原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杨振铎认为。

  “‘文革’期间,圆明园遗址经历了数次浩劫,遭到严重破坏。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圆明园遗址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当时的书籍和报刊上、影视作品和广播中,几乎没有圆明园这个词。”张恩荫回忆说。

  为了保护圆明园遗址,经原北京市建设委员会批准,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于1976年11月17日正式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张恩荫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之初,缺房、少钱、设备差,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圆明园管理处的几十名职工在园区大规模植树造林,并对西洋楼遗址进行了清理。后来,圆明园管理处在西洋楼遗址举办了圆明园园史展览,把展现一代名园昔日风貌和遗址现状的图片、实物,首次呈现给大家。在这次展览之后,国内外游人纷至沓来,圆明园遗址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不过,当时圆明园遗址仍未受到足够重视。根据圆明园管理处的统计,1980年时,园内仍有7个生产队、2000多农业人口、近20家单位。

1978年的北京圆明园遗址

  保护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1978年,在圆明园内建旅馆的传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时,相关部门正在热烈讨论圆明园遗址的利用问题。有人认为应该把圆明园遗址建成遗址园林公园,也有人认为应该在园内修建旅游宾馆。由于资金缺乏,最后建旅馆一事不了了之,但此事增强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意识。

  1980年,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20周年之际,宋庆龄、习仲勋、沈雁冰、许德珩等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有志于保护圆明园遗址的社会人士共1583人,集体签发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

  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将把圆明园遗址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从此,圆明园遗址保护和整修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1984年12月1日,中国圆明园学会正式成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侯仁之,中国圆明园学会第一任会长魏传统,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汪之力等专家学者在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圆明园遗址整修工作继续进行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圆明园遗址内有很多农民在种地。他们散居在园内各处,有碍观瞻。尤其是计划对外开放的园区,必须进行大规模整修,整修工作必然触及园内农民的利益,因此引起了园内农民的强烈反对。”杨振铎告诉记者。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当时已退休的北京市原海淀区委书记张还吾和原海淀区副区长杜辉出面协调,终于使各方意见达成一致。不久,一份国家和园内农民按照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圆明园遗址的协议正式签订。于是,圆明园遗址东部景区得以整修,蓬岛瑶台、黄花阵、绮春园宫门等建筑得以复建。

  1988年6月,圆明园遗址东部景区以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名称试开放。社会反响强烈,每年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其后,圆明园遗址被有关部门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圆明园  保护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