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风雨变迁 圆明园保护之路依旧漫长-经验交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60年风雨变迁 圆明园保护之路依旧漫长
[日期:2009-08-31]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1984年12月1日,中国圆明园学会正式成立

  争论  重修还是保留原貌

  “圆明园遗址整修工作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推动下,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也有很多问题必须解决,比如资金问题,园内居民点、单位影响整修工作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当时关于重新整修还是保留遗址原貌的争论非常激烈。”张恩荫说。

  当时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了这场争论,真可谓百家争鸣。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便是其中的一位。王道成向记者讲述了几十年来有关圆明园遗址保护的争论。

  最初,王道成发表了《颐和园》《圆明园》《圆明园重建大争辩》等著作,表达了圆明园遗址应该重新整修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廷芳随之发表了《废墟也是一种美》《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遗址前的叹息》等文章对王道成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应该保留圆明园遗址原貌。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学者发表文章支持王道成,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对圆明园遗址进行整修并重新开放的建议。当代作家从维熙发表了《重建圆明园的话题——语王道成、陈立群商榷》一文,从历史、艺术的角度论述圆明园遗址保留原貌的重大意义。王道成在圆明园论坛首次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保护整修,再创辉煌》的演讲,重申了应对圆明园遗址进行整修的观点。从维熙发表了《残月圆明园——答王道成先生》一文,继续表达反对意见。王道成接着以题为《事实胜于雄辩——对从维熙先生答复的答复》的文章回应从维熙……

  “其实,所有的争论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圆明园遗址。”王道成告诉记者。

  2000年,在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汪之力的推动下,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由政府制定的第一份关于保护和开发圆明园遗址的规划。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整修工作终于有章可循了。”王道成说。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明确指出:“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内外的所有与周围风貌特色相悖的居民点、单位,都应迁出或停止经营。”到2002年底,在圆明园内长期居住的785户人家、约6000多人全部迁出。另外,除101中学暂缓搬迁之外,其余13个驻园单位也全部迁出。

1988年6月,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试开放

  风波  东湖防渗措施之争

  虽然《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已经出台,但圆明园遗址整修工作进展缓慢,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专家学者们关于圆明园遗址如何整修的论辩进一步升级了。

  2003年7月21日至23日,《光明日报》连续3天刊登了关于圆明园西区规划整治方面的文章,引发了圆明园遗址生态环境保护的争论。王道成也参与了争论,并在纪念圆明园罹难144周年座谈会上对这场争论进行了总结。“开展学术论争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各种思想、观点都表达出来,并最终达成一致。”王道成认为。

  此后不久,关于圆明园遗址整修问题再起风波。

  2005年3月,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在圆明园东部湖底采取了防渗措施,没想到引发了一场“环保风暴”。2005年3月29日,张正春对圆明园防渗工程提出质疑,3月31日,该工程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6月30日下午,环评报告递交至国家环保总局。环保总局于7月5日组织各方专家对圆明园遗址审查后,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全面整改。这场风波前后历时100天。其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发表文章分析了圆明园的园林保护和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技研究院教授刘树坤发表了题为《对圆明园防渗工程争论的再思考》的文章……最后,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了,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整修步伐再次放缓。

  圆明园遗址保护工作该何去何从?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仍在不断探索。200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考察西周燕都遗址、圆明园遗址公园、雍和宫等地时强调:“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发掘、管理、利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北京市政协委员、满学所研究员王灿炽在《北京观察》上发表了题为《珍视历史遗迹——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与整修的建议》。原国家文物局长、现任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张文彬发表了题为《保护、利用好圆明园遗址,充分发挥其展示功能》的文章……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圆明园  保护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