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再怎么全球化,中国建筑不能忘了本土文化-人物访谈|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吴良镛:再怎么全球化,中国建筑不能忘了本土文化
[日期:2009-02-18]  来源:广东建设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这是在我国建筑界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访建筑大师吴良镛

  近几年,人们经常能听到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者在各种场合的大声疾呼: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要捍卫自己的文化,发挥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的建筑文化真的到了危险的边缘吗?

  在今天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建筑师在中国的惊世之作层出不穷,文化自觉成为这位老者最为关注的主题。他从梁思成先生的瘦影中看出了卓绝的文化精神。

  深受梁思成的文化保护意识的感染

  1945年,一位从缅甸中国远征军中刚刚复员的年轻学生,接到一个消息,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这位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备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找到了梁思成。也正是这次召见,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

  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吴良镛。

  当时建筑专家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虽然第一次的会面后,吴良镛在梁思成身边只短短工作了几个月,但梁思成的博学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深深感染着吴良镛。抗战胜利后,文物保护目录的绘制工作暂告结束,吴良镛离开梁思成回到了原来的工作中。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对第一次见面的印象还深吗?

  吴良镛(以下简称“吴”):第一次见面时他身体非常差,那个时候他正好拔牙齿,把满嘴的牙齿全部拔光,隔几天拔几个,隔几天拔几个,但是精神很好,谈锋还健,对年轻人很谦和,很关心。他说你就留下来吧,留下来帮他做关于古建筑的调查。也就三个多月,三个月后,1945年的8月15号日本投降了,我们没事做了。后来,梁先生写信来叫我看他,说他要办清华大学建筑系,问我愿意不愿意去,我说我当然愿意去,这样,就到清华教书了。

  抗战胜利后,在校长梅贻琦的带领下,当时的清华大学处处充满着一种学术的革新精神,作为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名校,其学术风气至今仍然让吴良镛先生怀念不已。当时的建筑系由梁思成主持筹建,因为之前的因缘际会,吴良镛接受梁思成的邀请,成为清华大学第一位建筑系教师。

  记:到清华时才20多岁,您就感觉到这里可能是自己要呆一辈子的地方,是因为有这样好的学术环境吗,还是因为什么?

  吴:到清华,就感觉到学术风气非常好,学术大师那么集中。那时候单身宿舍,很少12点以前睡觉的,晚上看到的都是灯火。所以就在我们同辈里面出了很多人才。有好多投身革命,有好多投身学术,都很了不起。当时清华就是这么一个学术空气。对我一个年轻的20多岁的人来说,这正是我所向往的。所以,这就促使我非常安心地工作。

【分页导航】
第1页:深受梁思成感染 第2页:《北京宪章》
第3页:植根于文化传统 第4页:其人其事
第5页:工作成果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