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观点评论|规划设计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厦门和济南园博园设计师园之比较
正如美国的景观设计师在上世纪20~3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大批自己本土的景观设计大师一样,日本在上世纪50~6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诸如丹下健三、大高正人、矶崎新、户田芳树等日本本土的著名国际建筑大师和景观设计大师,而现在的中国恰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也应该是一个产生大师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 美好的初衷 厦门园博会设计师园通过邀请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进行场地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济南园博园设计师园则为了给国内景观设计师一个大展宏图的机遇,选择了在国内公开征集的形式。但遗憾的是通过厦门园博园设计师园和济南园博园设计师园最终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的比较,对于国内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和思考问题的程度,还是能感受到一定的差距。 厦门园博园中不同的设计师根据现状场地条件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其中朱建宁教授的设计很好的对场地的历史文脉和肌理进行了分析;俞孔坚教授则对自己所理解的乡土田园景观用甘蔗的形式进行了阐述和表达,王向荣教授则对南方竹子与水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而法国景观设计师则对场地的文脉通过甘蔗叶子的形式得以延续和展示,成为场地特性的继承,同时美国景观设计师也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了对景观独特的探索。不同的思想,给人带来不同的启发和教育。 对于这次活动,《中国园林》杂志社于2007年第9期专门做了一期专题"园博会风景园林师园",从更详细和更全面的角度去解读、展示这些作品,引起了行业更多人的关注,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背后的危机 济南园博园组委会共收到49份国内设计方案,最终共评选出优胜奖8名、优秀奖8名、鼓励奖10名,中奖率高达50%以上。浏览完所有的作品后,除了少许几个给自己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外,很多的设计则更像是一次普通平凡的"设计作业",没有发挥出园博园设计师园创立本身应带给人足够的引导性、冲击性和思考性的目标,与最初的期待产生一定的落差。 当与几个同行业的设计精英探讨这次园博会时,很多人也都表达出了一定的失望之情,但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却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更多的分析。 通过这几个优胜奖和优秀奖可以看出,由于受传统园林中山水哲学思想的影响,很多的设计作品里面都不约而同的展现了对于水的应用。同时,我们还习惯了挖地三尺,去找寻属于场地的文化,但是对于当代的场地文化的现状及营造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强调:热爱传统并不意味着要复制传统,复制只会带来感性的麻痹,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你变得麻痹是因为你只关注传统美的东西。而抢劫传统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变得足够好奇,有足够的创造力,正中求变,从传统得到灵感。 在中国大量的市场面前,之所以产生设计项目的难以突破,关键还在于现代景观理论探索的缺乏和不足。当你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的园林专栏仔细翻阅后就会发现,各种所谓的园林规划设计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泛滥,仅这两年新出版的园林设计教材就有二三十本之多,但可惜的是当你翻阅这些设计书籍时,会发现在书籍的架构上及内容编排上却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现象,鲜有对现代风景园林进行深入探索国人编著的书籍,很少有像园林老一辈如周维权先生那样用毕生精力编写《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深刻理论著作。这和济南园博园的设计师园作品一样,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而最近国外两本译著《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和《看不见的花园》的出版,为国人对于更好的了解美国景观的理论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贡献,而里面的很多理论深度是值得现在的国内很多人仔细研究学习的。当你仔细查看这两本书的出版信息时会发现,它们的原始出版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由此也说明,我们现在拥有的同时代的设计视野只是虚假的表象,在现代景观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方面则还要比美国落后20~30年,这也与上面的国内园林理论浮躁的心态是吻合的,这些情况不得不值得我们思考。 疏忽的遗憾 在对比厦门园博园设计师园的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后期养护管理的缺乏同样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厦门园博园首次引入了设计师园的创举吸引了很多国内外专业人士的眼球,也成为那届园博园的一大亮点,很多专业设计师也在不同的时间慕名前往进行参观学习。但遗憾的是,在园博园闭幕之后,这些设计师园也沦落为国内一般公园的命运--渐渐的失去其最初的面貌,并且由于缺乏后期养护管理,这个公园也逐渐成为很多专业景观设计师心中的遗憾。 中国现在处于快速城市化的时期,一切向前看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因此很少有人能回过头来去回顾、反思做过的事情。笔者之所以将这两次竞赛进行分析、比较,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同时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举办这样举世瞩目的设计师园,是希望国内景观设计师能通过这样的竞赛锻炼让世人看到更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具有真正思想性的中国现代景观作品,同时这也是中国景观设计师向普通大众及国外游客展示、输出中国现代景观作品水平的良好平台,而要想真正达到这一步,中国的景观设计师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李先军/1982年生/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中国园林》杂志社/研究方向为现代风景园林批评与感知,已发表文章、评论90余篇。)
编辑:royal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