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作品:日本MIHO美术馆有感-观点评论|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贝聿铭作品:日本MIHO美术馆有感
[日期:2010-02-20]  来源:上海易亚源境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自然与建筑的融合

  日本MIHO美术馆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作品。该美术馆于1990年开始设计.1997年11月3日建成开馆。它虽然名为美术馆.但实际上是一个博物馆。它的特色是收藏了大量精美的东方艺术品.在建筑设计上也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东方美学内涵的结合。它与基地周边环境具有微妙的关系.它所在的滋贺县信乐山在日本自古就充满神秘,有着悠远的宗教历史背景。而这美术馆和业主的教堂(设计纽约世贸中心的建筑师山崎实作品,1983年建成)、钟楼(也是贝聿铭作品,1989年建成),以及山脚下的“信乐之乡”生态农场示范区形成艺术、自然及建筑相互共鸣的场所。

  总体鸟瞰水彩图纸。图纸西北侧为业主的教堂和钟楼.东侧为MlH0美术馆,西南侧为“信乐之乡”生态农场示范区。三组建筑群隐藏于信乐山的森林之中(南云设计绘制水彩画)

  一、理念

  MIHO美术馆表达了贝聿铭先生的一个主要理念.就是“自然与建筑的融合”。

  日本MIHO美术馆的选址就反映了贝聿铭先生的上述理念。他提到.原来业主方选择的用地是在两条河的交汇处,但是要到达该处必须要从山上面绕下来.他觉得不是很合理,就回绝了这个项目的设计要求。不久,业主方又找到了其它的地块,可由于没有合适的道路方便交通通行成了最大的问题。由于修建道路要破坏山林的生态环境,贝先生再一次拒绝了这个方案。后来.业主方的一位成员可以出让这块建设用地对面的土地,于是贝先生想到了在两个地块中间挖一条隧道,然后不破坏环境.不砍伐树,架一座吊桥,这样就形成了本项目最精彩的入口景观区域。

  左图:在隧道和桥梁上方的山坡上拍摄美术馆.可以眺望远山上的钟楼和教堂(水野敬久拍摄)

  MIHO美术馆的立意也来源于贝先生的上述理念。由于他具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造诣,所以贝先生引用了中国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了该设计的立意。当他提到桃花源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业主马上就联想到了典型的中国古代景观,有山坡、峡谷,周围云雾缭绕,建筑掩映在森林之中若隐若现的场景。建筑师描绘的画卷和业主的梦想达成了共识,文学和艺术的深远内涵共同渗透到MIHO美术馆的建设工程之中。

  右图:贝聿铭显色用四角锥创造出类似山峰或峡谷的形式.使该建筑与周边的群山融合在一起。四角锥的形体大量使用玻璃和钢结构(照片][MIHO美术馆宣传册)

  在Gero yon Boehm(以下简称“波姆”)采访贝聿铭先生时,曾针对MItlo美术馆如何协调建筑与自然的过程提问道:“您是个对自然极为敏感的人.听说博物馆所在的山丘在您建设时突然消失了两年,您能讲一下其中有趣的故事吗?”贝先生回答说.这个建筑设计由于日本《自然公园法》的限制使之大部分建筑物都在地下,因此问题就是如何在面积有限和地形制约的情况下建造大面积的地下建筑。解决上述问题有两个方法,第一就是往下挖,将建筑物建于其中.但是该方案既贵又慢,而且还要面对地震的问题;第二个方法就是挖土并将建筑物建于其中,再将土盖上。由于当地政府同意第二个方法,并要求把挖走的土回填回来并必须种上与原来同样的树.因此,山丘消失后又原样修复.并使建筑与自然更有效地融合了。

  从波姆对贝先生的采访中.他提及MIHO的设计灵感取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

  而本项目的业主追求用纯天然的农耕方法来创造食物.并以山脚下的“信乐之乡”农场示范区与山谷中的MIHO美术馆相互呼应。该农场示范区中有两座200年历史的古代农舍,具有江户时代的风格,是业主特意从日本琵琶湖的东北处搬迁到这里的。这两座古农舍注重的是建筑本身的实用性.而非装饰性,如从粗线条曲线的大梁到简洁质朴的墙壁和地板都可以体现出来,这古农舍所采用的屋顶是由茅搭成.这些都说明了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它们与MIFt0美术馆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完全融于周围的自然风景之中的建筑。

“信乐之乡”生态农场示范区中的两座2000年历史的古农舍(小池澄男 拍摄)


【分页导航】
第1页:一、理念 第2页:空间形态
第3页:细部和材料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