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工程”上马急 鄂州摩崖石刻“生存”令人忧
[日期:2008-12-01]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
打印
近日,本报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反映,称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鄂州“摩崖石刻”濒危。
据了解,湖北省鄂州市,长江绕城而过,三国时孙权曾定都于此。帝都跌宕的历史给鄂州留下了许多国宝级的文物,摩崖石刻便是其中之一。
摩崖石刻“让路”风光带
记者赶到鄂州那天,已是日暮时分。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记者才找到摩崖石刻。只见一块褐色的石头,已被两米高的水泥墙围了起来。镜头稍微拉开一点,这个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四周,便是拆迁后的残垣断壁,废弃的砖头、钢筋、破布散落一地。冬日夕阳的斜照下,一片萧索。
摩崖石刻的右前方,是“怡亭铭公园”的牌楼。反映情况的鄂州市民告诉记者,“怡亭铭公园”同时也是“怡亭铭管理处”,他们的工作就是管理和保护摩崖石刻。
而此刻,公园大门两侧已被拆除,仅剩下不大的一块“门脸儿”。大门牌楼的水泥墩上,镌刻的文字描述了摩崖石刻的身世:古时此处有一里长的摩崖石林,崖上原刻有晋代陶侃,唐代元结、李阳冰,宋代苏轼等名家的题记,故又有“苏门”、“陶石”之称。现今,除了唐代李阳冰的篆书刻石外,余者皆毁。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摩崖石刻,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和人为因素,曾一度处于低于地面9米的长江大堤之下,几乎每年都有数月时间遭受江水冲刷和浸泡,致使其表面严重风化。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局、鄂州市博物馆正式启动怡亭铭摩崖石刻抢救保护工程,通过运用高科技膨胀等技术、铁筐包装、千斤顶顶升等办法,顺利完成了石刻根部和南侧的切割及分离体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