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梦想从绿色出发-经验交流|园林城市-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安徽合肥—梦想从绿色出发
[日期:2010-10-19]  来源:合肥在线  作者:宗和 石莉   发表评论(0)打印



  合肥“大建设”应以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精心做好“绿文章”、“水文章”,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努力使合肥成为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孙金龙

  绿色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颜色,更是生机勃发的象征。

  金秋时节,合肥依然树葱茏、芳茵茵。当下,一场绿化大会战又在悄然掀起,为这座城市铺彩叠翠……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的合肥,正以生态宜居的环境,生动展示着一座“生态城”的崛起。

  由此,认同者越来越多,荣誉也接踵而至。

  2010年10月4日,由联合国人居署、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0年世界人居日”庆典活动在上海举行。会上,向国内34个城市(项目)颁发了“中国人居环境奖”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这代表着我国城市建设最高奖项中,我市政务文化新区申报的“西南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优质人居环境和优美生态环境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而这,已经是合肥继2004年“环城水系综合治理”、2007年“芜湖路综合改造”和2008年“清溪路垃圾填埋场整治工程”之后,第四次获此殊荣。

  不仅如此,由于从规划之初,建设生态新城的理念即已确立并贯彻始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9年10月批复滨湖新区为“全国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

  从老城到新区,可谓“满城绿色满眼春”。它告诉人们:合肥的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何以显著提升!

  而更令人关注的在于,是什么一再将合肥推上国家级生态建设的领奖台?又是什么让合肥如此密集地获得殊荣?显然,这绝非天然禀赋理所当然的赋予。这一切,当源于一种城市建设的理想、一种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更源于一种建设美好家园的共识、一种舍我其谁的行动。

  答案,在合肥人的心中;答案,也在认同者的眼里。

  倾注着信念、情感的实践,更能够手握胜券!

  (一)

  八年前,政务文化新区建设拉开帷幕。经过近年来的精雕细刻,如今,这里已经构成了一个动静结合、远近互衬、错落有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新空间。

  放眼新区:碧波荡漾的天鹅湖,犹如一颗绿宝石,镶嵌于城市西南部;潺潺流淌的匡河,恰似一串翡翠项链,穿城环绕。置身其中:一幅功能逐步完善、尽显满目苍翠、碧水环绕相间,“城市·人·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已然展现。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政务文化新区亦然。

  2009年9月,政务文化新区启动“文化发现之旅”活动,一大批作家、摄影家、画家深入新区……

  “历经八年的执着打造,一个融行政办公、文化体育、金融商贸、生活居住、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区,以‘为了人、服务人、发展人’的精彩之笔,写就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靓丽篇章。”在《政务文化新区文化发现之旅》总序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写道,“当政务服务与文化服务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当城市生活与碧水绿树相遇的那一刻,这里获得了新的命名,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中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老百姓的 “口碑”正是如此——

  “我以前住的地方,就在现在政务大楼那块附近,当时周边都是农田,我每天都要去干农活。”今年54岁的王阿姨是绿怡居小区的一名普通居民,说起当年生活的情况,她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以前去市区很难,现在不一样了,去哪都快。还有,我的孙子在小区内就可以上幼儿园,小区旁边就是省立医院南区,十分方便……”

  现在的王阿姨生活过得越来越丰富,每天早晨或傍晚,她都与邻居结伴在小区内跳舞,锻炼身体。在政务文化新区,这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虽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但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样的“奖杯”,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得到。

  据了解,“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我国参照“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新设立的一个政府奖项,旨在鼓励和推动城市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建设,在环保、生态、大气、水质、绿化、交通等多方面,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适应我国城市居民由小康向更高层面迈进的客观需要,并借此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的现代形象。

  特别是,这个奖项设定了许多“定性指标”,从规划编制、土地使用、房产管理、物业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多个层面,对申报城市提出了极高的标准。可以想见,合肥政务文化新区能够越过这些近乎“苛刻”的门槛,在诸多申报城市的激烈拼争中捧到“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必是历经了“一番寒彻骨”的努力奋斗。

  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前,政务文化新区天鹅湖公园就成功获评“安徽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并荣登“安徽十大新地标”榜眼。面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块“奖牌”,人们可以十分强烈地感受到其沉甸甸的付出——

  孙金龙强调,要按照“坚持两型、完善功能、法制运作、加速发展”的总体思路,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区。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存荣要求,要严格执行规划,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每个项目都要打造成精品。

  对政务文化新区的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坚持基础设施和区域配套改造先行,坚持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优先,先后完成7个自然村及城乡接合部的“城中村”拆迁安置、十五里河河道及高压线走廊的综合改造;突出污水综合治理,兼顾生态景观环境,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三面“水轴”、中心临湖、南北“绿轴”遥相辉映的生态景观环境体系;政务中心、体育中心、艺术中心等独具文化特色的“三大中心”建成使用……

  几年间,改造各类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400亿元,新建高标准居民回迁楼192幢,城市基础设施、居民生活配套、市容综合整治,景观环境提升、污水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等工作扎实推进……

  而今,按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绿轴、水轴、环区绿带、主题公园、街头游园、道路绿化等相互渗透的景观环境体系已经形成。因地制宜,结合十五里河水系走势,综合改造并开发了天鹅湖景区和匡河生态水系。

  以合肥新十景之一而闻名遐迩的天鹅湖景区,定位为开放式生态公园,总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其中湖面60万平方米,景观绿化20万平方米,绿化率在95%以上。

  立于风景秀丽的天鹅湖畔,眼前是大气端庄的政务中心“双子楼”, 闪烁着高雅艺术之光的合肥大剧院,背后是“展翅欲飞”的安徽广电新中心,燃烧着激情的合肥体育中心……政务文化新区充满了勃勃生机,优美的生态环境正如一张张舒展的美好画面。

  (二)

  合肥四获殊荣,并非偶然。

  从环城公园获中国优秀设计奖,到环城水系综合治理;从被确定为首批三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合肥的“造绿”有着良好的传统。

  2006年,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孙金龙响亮地提出,“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建设‘绿色合肥’,展现合肥‘山水城林’的风貌。加强环境保护,确保GDP增长而排污量下降,让人民群众在更加清新宜人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在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此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有效的民心工程紧抓不放。

  其中突出强调的一条,就是坚持“生态环保优先”,认真做好“水文章”、“绿文章”。

  “合肥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是不惜血本的!”在2010年下半年合肥市外宣顾问会上,孙金龙如是表述。

  事实就是最好的说明。随着城市可用土地的日益减少,市区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但再怎么紧缺,合肥也不与生态争地,而且不惜代价,尽量为生态“让道”——

  在大蜀山脚下,5000多亩的商业开发用地被调整为绿地,按平均200万元/亩计算,就是100多亿元。为建森林公园,不仅舍弃了这笔收入,而且支出了一笔数目可观的拆迁安置费用。

  在芜湖路和马鞍山路的交叉口,国风塑业厂房搬迁后,市委市政府决定投入5000多万元,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繁华地段,再造了多块绿地。

  在拆除徽州大道东侧市花木公司3000平方米的办公楼之后,建成6600平方米的街头游园。

  …………

  到2009年年底,合肥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15平方米,超过或接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在多种场合,孙金龙、吴存荣都反复强调绿化工作,细致到一点一滴。见缝就栽、增加绿量,树要全冠、树干要直……绿化合肥的观念深入人心。

  修路、栽树、建项目,被合肥的干部视为大事。

  在前不久市党政代表团赴天津滨海新区考察中,除了学习改革开放、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经验,园林绿化、生态建设亦是天津之行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

  正如孙金龙在一次会议上所说的:外宣工作,不仅要宣传合肥的建设、合肥的发展,同样要向外界充分展示合肥优美的生态环境。

  这是一个倡议,更是新的期待:用生态宜居的成效,来提升合肥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三)

  回望“十一五”,在合肥的建设与发展中,适宜产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合肥所走的是一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也是一条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合肥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合肥绝不要“污染的GDP”。

  2005年~2009年,合肥的GDP由878.41亿元上升到2102.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880.82亿元增加到2749.16亿元。但合肥市不仅没有增加一家污染型企业,而且全市工业污染排放量逐年下降,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提升到95%以上,工业废水占污水排放总量缩小至11%。

  在污水处理上,将水环境治理纳入“大建设”统筹实施,按照“全面截污、全部处理”的思路,治理河道总长112.65公里,铺设污水主干管网1100多公里,新建改建扩建14座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5%。到2010年底,将累计投资60亿元,全面完成入湖河流沿线截污工程,使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逐步将污水处理出水标准由现在的一级B提高到一级A,真正让巢湖得以休养生息。

  同时,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05年~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488亿元增长到1445亿元,年均增长31%;增加值由128.5亿元增长到440亿元,年均增长36%。

  从2008年起,市政府与27个单位和部门签订减排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环保目标任务。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节能减排、环保专项行动和蓝藻防控三个领导小组,专题研究环保工作中的宏观和微观问题。

  对此,孙金龙曾这样总结:虽然合肥的工业发展迅速,但合肥的发展始终强调“生态环保优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与“十一五”以来全市GDP17%以上的增速相比,合肥呈现经济高增长、污染负增长的良好态势。

  绿化,是一个侧面。生态建设作为重要的篇章,被真真切切地写在合肥这片土地上。

  2008年、2009年,全市环保投入分别为29.2亿元和39.3亿元,年均增长36%。而即将集中开展的全市绿化大会战的投入将超过11亿元,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和园林绿化品质。

  这种大规模、大投入、大动员的园林绿化行动,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的坚定决心和实干精神。

  同时,这也是“十二五”建设与发展的前奏。

  据有关部门介绍,“十二五”时期,合肥市将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重点建设外围生态圈、绿色长廊、翠环绕城、楔形绿地、滨河生态廊道、生态滨湖新区、林荫大道、公园游园、生态湿地、村庄社居绿化等10大工程为抓手,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0%,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13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4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

  生态宜居的合肥,必然是合肥人引以为豪的城市,也必然是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

编辑:daodao712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