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派盆景技艺
[日期:2009-06-22] 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 作者:周拥军
发表评论(3)
打印

景名:行云,树种:黄杨,该作品为扬派盆景清代中期遗物,自幼培养而成。主干基部粗壮,上部虬曲多变,枝叶通过棕丝精扎细剪,形成层次分明的 “云片”,堪称扬派盆景中的“巧云式”造型。1994年荣获第三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一等奖,1999年荣获‘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奖。
第二、从文化遗产角度分析,现代水旱盆景是人们在新时期创造的新文化,其制作技艺是否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是否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商榷。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由此定义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这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现代水旱盆景是近3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新时期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它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但其与人民群众尚不密切相关,更不具备世代相承的特点,因此水旱盆景制作技艺能否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我们应该本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负历史责任的态度,去重新审订扬派盆景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应该去伪存真,正本清源。
(一)、现代水旱盆景制作技艺,不具备“世代相承”的传承性。
扬派盆景技艺和我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世代相承的,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靠世代相传保留下来的,其传承打上了鲜明的家族烙印,完全具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的特点——传承性。有史料可证,扬派盆景万氏技艺从乾隆年间传承至近代都是父子相传,历代传承谱系为:第一代万陆奎、第二代万长源、第三代万洲侯(项目申报书中谬误为万珊侯)、第四代万阳春、第五代万觐棠、第六代万瑞铭,其中当代第六代传人万瑞铭先生冲破了传统思想束缚,在将祖传技艺传给儿子万朋的同时,也将技艺传给了女儿万蕾,传给了杜晓波、陆春富等诸多外姓弟子,同时对孙辈万茹茜、周万翔也进行着艺术的熏陶与技艺的传授。在扬派盆景技艺联合申报的江苏省泰州市,扬派盆景王氏技艺也是在家族内世代相传的,历代代表性传承人为王祥源、王子怡、王景苏、王寿山、王五宝。
现代水旱盆景是由赵庆泉、林凤书先生受我国盆景理论研究者徐晓白教授指点而开创的(徐晓白先生不具有传统扬派盆景技艺,也不是扬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人),现代水旱盆景虽然充分表现了诸多中国文化元素,但现代水旱盆景制作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出现的,至今也不过30年,其制作技艺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完善之中,人民群众对现代水旱盆景也有一个认知和熟悉的过程,它能否成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能否被人们接受并承其技艺并传之后代,尚需历史检验。正因如此,在扬派盆景技艺项目申报书中的传承谱系一栏,是没有徐晓白教授和赵、林两位先生的。在这里我们不妨对现代水旱盆景技艺的传承谱系进行简单的溯源,赵、林两位先生师从于徐晓白教授,可徐晓白教授的师从却不详,现代水旱盆景技艺向上追溯未及三代,与扬派盆景技艺的传承谱系也没有任何关联!项目申报书中却将徐晓白教授、赵庆泉、林凤书两位先生以“当代扬派盆景艺术杰出传承人、扬派盆景艺术大师”的名义列入扬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再将其弟子、再传弟子列入扬派第七代、第八代传人就另人费解了。扬派盆景技艺的传承谱系是我们研究扬派盆景技艺传承的重要史料,任何人都不能去篡改。
在这里需要特别补充二点:第一,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的有关规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的人员是不得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而扬派盆景技艺项目申报书中将相关盆景理论研究者列入扬派盆景代表性传承人这也是不正确的,项目申报材料的起草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是缺乏深度的!第二,项目申报书中称:“匠人仅掌握了扬派盆景制作技艺,而“盆景大家”却掌握了扬派盆景艺术的精髓”,此语令人齿冷!没有历代老艺人们的传承,当代众多的、艺术精湛的扬派古老盆景从何而来?古老的扬派盆景技艺何以活在我们身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重视当代传承人的保护,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已故老艺人,我们更当深怀景仰,这一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与最基本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