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派盆景技艺-盆景|绿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浅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派盆景技艺
[日期:2009-06-22]  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   作者:周拥军   发表评论(3)打印




景名:明末遗韵,树种:园柏,扬派盆景风格开始形成于明代。此作品为明末遗物,至今约400多年。由于历经战乱,长期未得到很好的养护,新中国成立后移交园林部门时已经整个“长荒”。经盆景艺人精心照料,认真剪扎,又重现了昔日风采。近十多年来,在造型上有所改进,“片云”适当加厚,中间稍微凸起,更接近自然界高山柏之形态。



    第三、深入地研究扬派盆景技艺是扬派盆景技艺得以有效保护的前提,正确地确立扬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扬派盆景技艺得以传承的基础。
    现代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审美情趣呈现出多样性,人们对新生的事物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现代水旱盆景和当代“自然式”盆景一样,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它们正在进一步地挤占着扬派盆景等传统“规则式”盆景的生存空间。现代水旱盆景是人们创造的新的文化,新文化的出现也正在消解着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传统的扬派盆景及其技艺正在走向衰落、走向消亡。近年来,现代水旱盆景发展迅速,因扬州的水旱盆景在国内处于最高水平,以致于不研究盆景的人们错误的将现代扬州水旱盆景视为扬派盆景,或认为现代水旱盆景就是扬派盆景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不问其价值、也不管其是否具备独立存在的本质特性将其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泛文化遗产论”思想影响的结果,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不利的,其后果与危害是严重的。因此我们如不能深入地研究扬派盆景,国家和政府错误地确立扬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将会进一步地引导人们加深对扬派盆景及其技艺的错误认识,使得已经濒危的扬派盆景技艺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加速消亡。
    扬派盆景技艺项目申报书的内容更多的侧重点在于扬派盆景艺术及相关文化,而不是扬派盆景技艺本身,该项目的申报书中也有多处错误与不严谨之处(前文已列举了其中一二),对于扬派盆景的风格演变、扬派盆景技艺的流变及技艺的传承史未作任何表述,这在以后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时需要及时修改与补充的。深入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的前提,扬派盆景技艺概莫能外。对扬派盆景技艺没有深入的、正确的全面了解,任何保护措施与保护规划都是徒劳的,我们必须对扬派盆景的制作技艺特别是濒危的核心技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于项目申报书中有关扬派盆景核心技艺的忽略之处本文略补述如下:
    扬派盆景制作的核心技艺有三:第一是众所周知的十一种基本的棕法技艺,现存大量的明清遗存盆景的“复片”全依赖此技艺,现保护单位的相关盆景工作者所掌握的也仅仅是与“复片”有关的棕法技艺,对于十一种技法的掌握也是残缺不全的,如何将这些基本技法灵活地演化成更多棕法,用于制作一些刺柏类、杂类以及梅、桃等木本花卉类的扬派盆景,这对于当代扬派盆景工作者来说是空白。第二是“游龙弯”造型和“云片”的分布技艺,传统的扬派树桩盆景是自幼栽培,不主张从山野挖桩制作,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自幼栽培就使得“游龙弯”的造型和“云片”的分布技艺也成为扬派树桩盆景的核心技艺。在制作传统扬派树桩盆景时,应先从树桩的根部着手,先定根部的朝向再定主干的弯曲,同时预留提根空间,主干的弯曲分盘龙弯与水蛇弯,制作时底弯与顶弯、枝片的出片与分布均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当代盆景工作者不愿意费时、费力的制作传统的扬派树桩盆景,没有经历过一盆成熟扬派盆景的完整制作周期,从而普遍缺少这一技艺,这一技艺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第三、残桩与不完美植株的改作技艺,扬派盆景自幼栽培,在此过程出会出现残桩与不完美的树桩,此时技艺高超的盆景艺人会灵活运用点石技艺,或点加配件,使得残桩更加自然,同时会运用凿、斧、锯、刀等工具对不完美的桩材进行加工处理,使得不完美树桩更加完美,此技艺同样被当代扬派盆景工作者忽略,此技艺失传的风险已经显现!
    从上面核心技艺我们同样可以看出,现代水旱盆景制作中根本没有上述技艺的,相关省级传承人也是不具备上述技艺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是扬派盆景技艺的真正拥有者。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林凤书先生早年虽主攻过扬派盆景剪扎技艺,受过扬派盆景一代宗师万觐棠先生的指点,但对扬派盆景技艺的精髓掌握不全不深,后林先生转而致力于现代水旱盆景的研究与创作了。赵庆泉先生对开创发展中国水旱盆景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同时在传统树桩盆景的改作、文人树的创作方面也有建树,但赵先生对传统盆景的改作是采用粗扎(金属丝攀扎)细剪,其更多的成份是其他流派的技艺与风格,而文人树盆景业人士亦称为“素仁格”,是由中国盆景岭南派代表性人物素仁和尚开创的,此类盆景高耸、孤傲,风格与技艺完全不是扬派!因此赵庆泉先生虽然在盆景相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极高,但他毕竟不是扬派的代表性人物,入选扬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极不妥当的!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国家级、省、市、县四级宝塔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录体系正在建立,国家级的传承主体是在省级的名录中产生的,市级传承人的技艺提高依赖于省级传承人,因此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体系上,省级传承人承上启下,至关重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选择与认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的指导性意见》为我们明确了选择尺度,即:a/杰出的、罕见的人类创造性价值;b/对于一种文化传统和历史来说,它是独一无二的;c/它具有一定特定地区或特定流派的显著特征;d/它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为——在从业者和继承者数量上严重锐减,——历史可靠性意义的丧失,——文化意义的重大丧失。国家的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只有坚持上述标准,才能保证认定的传承主体是真正的“国家活珍宝”,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代表性传承人。扬派盆景技艺的传承人只有正确的确立,扬派盆景技艺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扬派盆景技艺的传承才具有真正的基础。如果我们不对扬派盆景技艺项目的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认定项目传承人时不与项目紧密相联,错误的将现代水旱盆景制作技艺的拥有者确立为扬派盆景技艺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那么将会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扬派盆景及技艺的错误认识,有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将被无情侵占,其最终结果是加速扬派盆景技艺的消亡。

编辑:xuan88 | 阅读:
【 已有(3)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3)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3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0-7-12 7:28:09
欺世盗名,对遗产保护不利!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09-11-6 23:34:33
人应该有自知自明啊!两位水旱大师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扬派的吗?
第 1 楼
晚风 发表于 2009-10-23 12:38:39
这就是现在这个行业的现状,混淆概念,偷龙换凤,一切以领导的意念为原则,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果!!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