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日期:2004-06-23]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气候与自然灾害

  状况


  全国基本气候状况  2003年度(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全国年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但降水分布不均。北方地区明显偏多,为1961年以来的第二个多雨年;南方地区降雨偏少,江南、华南为1961年以来降雨最少年;淮河流域汛期、黄河中下游秋季发生严重洪涝;东北春季、南方夏秋季均出现大范围干旱。全国年度平均气温比常年值偏高,已经连续七年高于常年值。为1961年以来的第五个高温年。江南、华南夏季遭受罕见高温热浪袭击。

  2003年,中国气象灾害发生较频繁,其中台风、沙尘暴等灾害较前几年偏轻,干旱、暴雨洪涝、高温、低温连阴雨、冰雹等灾害相对较重。本年度气象灾害为中等偏重年份。

  降水分布  200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40.9毫米,较常年值偏多33.9毫米。北方地区本年度平均降水量比连续干旱的前4年有明显增加,是1961年以来第2个多雨年;而南方地区降水量偏少,江南、华南为1961年以来降水最少年。2003年度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大部地区及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降水量一般有800~150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1500毫米;东北、华北大部及西北东南部有300~800毫米,西北中西部不足300毫米。与常年相比,长江以北大部及东北北部降水偏多,其中黄淮西部、南疆等地偏多5成~1倍以上;长江以南及东北东部和中南部降水偏少。
  气温分布  2003年度全国平均气温9.9℃,比常年值偏高0.6℃,已连续7年高于常年值。南方地区气温偏高明显,为196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与常年相比,除华北南部、黄淮西部等地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东北中部、西北南部及南方的部分地区偏高1~2℃。

  气候灾害  2003年度,中国出现了干旱、暴雨洪涝、高温、低温连阴雨、台风、风雹、沙尘暴、雪灾、冻害、大雾等多种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灾情为中等偏重年份。少雨干旱和暴雨洪涝仍是主要的气象灾害,受灾面积超过总受灾面积的四分之三。

    【干旱】东北春旱和南方伏秋连旱是2003年干旱的主要特点。东北大部自2002年秋季开始降水一直偏少,本年度冬春降水量又普遍较常年偏少3~8成,尤其1~5月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仅次于1993年和1965年,是自1954年以来第3个少雨年。盛夏,长江以南大部高温少雨,7月~8月上旬降水总量一般仅有50~200毫米,普遍偏少3~8成。秋季,南方大部降水仍然偏少,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自夏季以来持续少雨,5省7~11月平均降水量远低于多年平均值,为1954年以来极小值。

    【暴雨洪涝】淮河流域梅雨期(6月21日~7月22日)先后出现6次集中降雨过程,过程降水量普遍有400~500毫米,江苏、安徽两省沿淮地区及河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达500~6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倍。主汛期流域平均降水量仅次于1954年,为近50年来第二位。由于雨区和降雨时段集中,雨量大,导致淮河流域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超过警戒水位,王家坝分别于7月3日和11日两次开闸泄洪,这是1991年淮河大水之后王家坝首次开闸泄洪,淮河流域形成了1991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高温】2003年夏季,中国南方地区遭受大范围热浪袭击,特别是江南、华南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历时1个多月,局地近2个月,为历史同期罕见。长江中下游至华南北部地区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8~40℃,浙江中南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等地达40~43℃,浙江、福建、江西大部以及江苏、安徽、广东、广西等地的局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超过了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夏季高温日数,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普遍有10~30天,江南中东部、华南北部达30~50天。与常年同期相比,上述大南方地区盛夏(7~8月上旬)35℃以上高温日数及整个夏季(6~8月)38℃以上高温日数均达1961年以来极大值。

    【台风】2003年(1~12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1个台风生成,其中有6个在中国登陆,登陆台风个数比常年略偏少,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轻于往年。第7、12、13号台风登陆时强度强、破坏力大,给沿海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损失。

    【沙尘暴】2003年春季,中国共出现了7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有2次沙尘暴。与过去几年相比,本年度沙尘天气过程偏少、范围偏小,所造成的影响也较轻。

    【雪灾】2003年冬季(2002年12月-2003年2月),受强冷空气频繁影响,内蒙古出现近30年罕见的大范围降雪、降温天气,且持续时间长,个别地区出现暴雪,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等牧区发生雪灾。其中锡盟牧区在2002年10月下旬,大部地区已形成积雪,局部出现雪灾,12月中、下旬由于出现持续强降雪、降温天气,致使雪灾范围不断扩大,最大积雪深度达20~40厘米;进入1月份,灾情加重,到2月底牲畜仍无法出牧采食。

  地震灾害 2003年中国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7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1次,6~7级地震7次,5~6级地震29次。大陆地区27次,台湾地区7次,东海2次,南海1次。


  大陆地区有21次地震成灾事件。地震灾害共造成受灾面积约78143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298万,其中死亡319人。地震灾害总的直接经济损失46.6亿元。
  地质灾害  2003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踪、5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65亿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有四川、陕西、湖南等。

  海洋灾害  2003年全国海洋灾害属正常年份。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80.5亿元,较上年增加约22%。受灾人口2000多万,其中死亡、失踪128人。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77亿元,死亡、失踪25人,是2003年的主要海洋灾害。

  措施与行动

  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中国气象局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6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发布了预警预报信息。各省(区、市)也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发布滑坡、泥石流等预警预报500多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97起,避免伤亡29514人,减少损失4亿多元。

  增雨防雹 全国有30个省(区、市)开展了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增雨作业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防雹保护面积41万平方公里。

  地震监测系统  截止2003年底,基本建成了国家、区域、市县三级地震监测体系,包括:由48个地震台组成的国家数字地震台网、23个省级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由25个连续观测GPS基准站和56个基本站、约1000个流动观测点组成的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完成159个数字化前兆观测台站的改扩建,使全国现有50%的测震台站、30%的前兆台站实现了数字化。全国4.0级以上地震均可得到有效监控,全国大震速报台网可在25分钟内完成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速报,各省(区、市)的区域遥测台网15分钟内即能完成。

  震灾预防  编制了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重大工程和一般民用建筑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实现了抗震设防要求以烈度表述向以地震动参数表述的过渡。

  地震紧急救援  国务院、中央军委2001年批准组建的第一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2003年2月对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和5月阿尔及利亚6.7级地震、2003年12月新疆昭苏地震及2003年12月伊朗巴姆7.0级地震中,实施了两次国内和两次国际救援,显示出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已基本具备了国内外救援能力。

【分页导航】
第1页:综述 第2页:淡水环境
第3页:海洋环境 第4页:大气环境
第5页:声环境 第6页:固体废物
第7页:辐射环境 第8页:生物多样性
第9页:气候与自然灾害 第10页:森林/草地
第11页:耕地/土地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