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多方位解读上海世博公园
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1项目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系统布局 2.1系统的形成 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如图2)
2.2系统的渐变 纵观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分区,由西向东依次为生态湿地区、休闲游艺区、公共活动中心区、世博中心轴、演艺中心区、工业文明展示区(如图3),与此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规划分别为:西部以湿地水岸植物景观为主,中部一轴两心区域突出了世博园特有的林地、草坪及屋顶花园景观,东部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立体花园的新地带。由西向东无不透漏出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
西端后滩基地保留着原生的滨江湿地,能在黄浦江边创造一段生态湿地,展现自然的水陆交界景观,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因此设计中选取了较为生态的滩的自然结构模式,局部设置生态湿地展示区,以保证与基地西端生态湿地的联接,达到滨江景观带的整体延续性,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微生态环境。 特色林地景观模拟自然界森林、花岛等景观,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在具体组织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结合花灌木及地被的综合设置,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态势。 中部区域主要人流出入口地段、高架立交体系周围以及与城市道路相邻的开放绿地内,主要以植物结合地形起伏分隔空间,并利用大片草坪及地被植物。从空间上给人以宽敞舒适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有利于世博会节日气氛的营造。在人流聚集较多的场所,如庆典广场等大型集散场地周围解决处理好场地透水技术的同时,将部分草地种植为耐践踏草坪保证人流在高密度时可在草坪上休憩等候。 工业文明展示区中将部分用于码头货物运输的工业吊塔进行功能转换,形成多层次的空中立体绿化展示。 在公共演艺中心与空中立体花园之间,以硬地树阵的方式保证游人的停留与休憩。在改造时保留原工业时代的烙印,使用先进的垂直绿化科技,进行绿化城市的展示。 2.3系统色彩的退晕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植物设计以绿色深浅不一的常绿树、落叶树、针叶树、阔叶树配以按冷暖色调组合出美丽色彩图案的地被植物,呈现出赋有渐变退晕效果的韵律景观。 植物美最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叶色,绝大多数植物叶的叶片是绿色的,但植物叶片的绿色在色度上有深浅不同,在色调上也有明暗、偏色之异。这种色度和色调同时又随着一年四季变化而不同。如垂柳的初发叶时由黄绿逐渐变为淡绿,夏秋季为浓绿。春季银杏叶子为绿色,到了秋季则变为黄色。五角枫叶子在春天先红后绿,到秋季又变成红色。公园上层乔木林正是运用叶色的变化组合成多变而有趣味的园林景观。(如图4) 公园绿地下层地被利用植物色相的差异,形成由西区冷色逐渐过渡到东区暖色的序列景观,创造出和谐、温和的气氛,加之以明度、彩度的差别运用,达到丰富多彩的调和状态,形成既有统一又有退晕效果的渐变景观。(如图5) 图5 3.植物群落的配置 3.1植物群落主体空间、时间的构成 在植物群落总体设计中,考虑到世博会间高容量的人群密度,注重下层花灌木及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削减中层灌木体量,强化上层混交乔木林的态势,以增加乔木覆盖遮荫率。在市中心区多建乔木林,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可以减缓热岛效应,增强绿岛效应[1]。同时大树地坪的配置模式可以提高公园有限土地的利用率,世博会后为市民提供开阔的活动场所。在植建乔木林时,合理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植物新品种,突出上海城市绿地的地域特色。从而构成乔、灌、竹、草、藤的复合群体,提高群落空间的稳定性[2]。(如图6) 图6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植物群落又是空间艺术形式的表现,它利用简洁明快的乔木列阵和曲折变化的灌木色带,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形成一条条丰富而有韵律的林冠、林缘曲线,划分出变换多样的空间模式,起到了美化和协调周边环境的创造作用,产生虚实结合的意境效果。同时在大量草坪形成的绿色基调上勾勒出丰富多彩的色块,不仅视觉上自然活泼,高低起伏的植物又造成含蓄莫测的景观幻觉,扩大了园林空间感。 植物的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树干姿态的变化构成了"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观。植物时序的变化极大的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设计结合层次分明的空间形式,将不同时期的观形、取色、闻香、品味及听声的植物合理地配置在一起,组成了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园林风光。春天樱花、桃花繁花似锦;夏天合欢、栾树密闭成荫;秋天正值果期的悬铃木、叶色金黄的银杏树,配以常绿的广玉兰别有一番繁茂昌盛的景象;冬天苍劲的黑松、孤傲自赏的梅花,配以色彩红艳的山茶,平添几分盎然的情趣。这种春花烂漫、夏季浓荫、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季相变化增加了群落的景观效果。 3.2丰富的人工生态群落类型 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绿地稳定、高效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通过丰富的植物物种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将园区建成一个植物种源库,为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归纳世博公园绿地的人工生态群落类型,主要分为观赏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艺术型、环保型、生产型等,具体分析如下表:
在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本着"体现科技世博"的宗旨,充分合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各种现代化的植物群落景观。 位于工业文明展示区的空中立体花园巧妙地运用了机械原理,将四个塔吊组成一组,使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辅助设置水平垂直交叉的观光交通体系,运用轨道的水平运动及吊塔的垂直运动,组合出立体的运动方式,产生许多趣味性极强的体系,在运动的平面中种植些色彩艳丽的地被类植物,在垂直面也引进先进材料进行城市立体绿化展示,成为上海甚至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花园,给人一个休息娱乐空间,一个怀旧历史、展望未来理想去处,同时成为了上海又一个独特的彩色风景。(如图7)
图7 在世博公园耐践踏草坪设计中主要通过三个标准加以衡量:混合草种、基地和草坪维护管理。草种混播:综合考虑上海的气候(气温从冬季的-8°C到夏季高湿度的35°C),病虫害的风险以及草坪的再生能力,将混合草坪的成分定为狗牙根和高羊毛。基地: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和良好的排水系统,至少有三米的厚度,包括一层M3C砂层,厚度25-30cm;一层有机物填充的运动技术层(主草层),厚度15cm;附加的材料可以加强稳定性,最后在顶层种植草皮。维护管理:草坪的喷淋系统能定时进行灌溉,比如POP-UP系统。它能跨越草坪上的任何障碍物,而不需要借助拖拽水管等措施来实现灌溉,同时用规律的施肥来保持耐践踏草坪的营养。(如图8、9)
图8
图9 3.4世博会间、会后的转换 为了兼顾世博会期间高容量、高强度的绿地使用功能和会后的城市公园功能,世博公园绿地率制定会间、会后两种设计指标:会间绿地率达到50%,会后将转变为65%。同时为了满足世博公园植物展示造景功能,创造生态的植物群落景观,乔木、灌木、地被的比例也由世博会期间的5:1.5:3.5转变为世博会后的5:2.5:4.5。具体数量变化见表2、3:
编辑:justin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