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凤春:关于古典名园修复的思考-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贺凤春:关于古典名园修复的思考
[日期:2009-09-15]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中部规划

  中部,西接静园梅泉志胜,东靠虚廓园梅花田,占地约12.3余亩,为两座园林的中间地带,属于原学校的拆迁部分,已找不到任何与园林相关的遗迹。这里的地位极其重要,既是静园、虚廓园的空间过渡,又是联系两园的纽带。

  中部规划,以山水、绿化景观为主,仅点缀了虞峰画影堂、壑归云阁两组景观。主要企图以平淡、简洁的手法,烘托东、西两园的丰富和精彩。同时,又希望有一点份量的园林建筑,以达到统一整个园林的景观目的。

  在翁府前路设园林北入口,入园为障景假山,形成入口空间。

  松壑归云阁、虞峰画影堂:

  中区设计山水景观,力图表现"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的意境和园中山水之美,同时将"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风光融入园林之中。"绘得园中景,意在虞山情",从而使园林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心得篇

  江南文人山水园形成的哲学思想

  追求自然,是文人山水园的基本特点;追求清幽、超逸、空灵、隽永之境,是文人山水的灵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唐宋禅学与理学,都对文人山水园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老庄思想,决定了文人山水园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走向。

  道家代表人物老庄是崇尚自然的先驱,提出"天地有大美",极力称颂大自然的壮美,把自然山水之美提到精神自由、心灵解放、物我超越的境界,认为清静无为、无欲、无念,才能保持一种澄澈的心境。这种追求"天道"、"人道"同一的自然观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文人对自然山水的醉心和向往。

  公元3~6世纪,是中国文人山水园形成的关键时期。当时,中国社会进入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儒学解体、老庄哲学流行、玄学清谈风习兴起、精神上极为自由解放。道家主张摆脱任何羁绊和束缚,使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求得自我解脱。因而向往自然、醉心丘壑、隐世脱俗蔚然成风,成为时尚。这种寄情山水、超然自得、虚无放荡的魏晋风度,促进了山水画、田园诗日趋成熟。随着它的兴盛,直接启导着写意山水园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老庄从哲学层面阐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主要论点认为: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的社会规则来源于自然界的法则,而自然界法则来自最高的道。道法自然是说道的本质是自然的。

  《庄子》则强调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认为自然与人具有同一性。

  老庄赞美自然,要求人与自然的合一,人向自然复归,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犹如自然本身的境界。中国文人山水园遵循的主要是老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

  因天人合一的理念,而有文人山水园在经营布局上的遵循顺应自然、追摹自然的原则,营造出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景观。

  1、解读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多数属于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典园林是由山体、水系、建筑植物等多种元素以及相关的园外环境共同组成的"活"的文物。由于朝代的变迁、园主人的更替、自然气候和建设活动的不停变化。它的"原状"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所承载的历史、人文及自然信息也是千变万化的。

  2、对话历史--查核史料,研读文学作品,访问园貌见证人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工作。深入理解不同时期造园主人的造园思想,与其进行历史对话,着重意境创作,再现古园神韵,是古典名园修复之真谛。

  3、保护发展--执行文物政策,对现存园林布局、山石、水体、建筑、古树、名严格保护,同时随时代发展,结合当代规范及审美标准,进行艺术再创造。

  4、传承文化--抢救濒危文物,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是当代园林设计师的历史职责。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