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的黄金时代-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工业遗产的黄金时代
[日期:2007-08-13]  来源:http://www.fjms.net  作者:中国风景园林网   发表评论(0)打印



    亚洲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官员李惠恩的看法值得中国投资界认真对待,他在全球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拓展遗产保护的范围远比简单增加遗产数量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更有益于实现世界遗产保护的均衡性、完整性和代表性原则。”

废弃工场有价值

    近年来,一些古窑、冶炼遗址、古酿酒窑池在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同时,其内在历史价值也被深度挖掘,并与产品的品牌相联系,不但让产品得以迅速占有市场,而且商品价格也因其无法复制的历史内涵而始终维持在高位,最终获得了极高的商业利润。又有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当代工业史迹被列进保护名单,如大庆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等的列入。

    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文保单位中,有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中东铁路建筑群、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钱塘江大桥、南通大生纱厂等经典工业遗产。

    一般的来说, 工业遗产或产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工业遗产关注的主要历史时期是自18世纪后半工业革命以来至今,但不排除前工业时期和工业萌芽期的活动。

    中国开埠之后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官员以及民间资本家兴办的中国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它们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而中国近现代的作坊、资源开采、冶炼方式、包括运河在内的运输设施等,也都是工业遗产的构成部分。

中国工业遗产有待发掘

    荷兰在1986年开始调查和整理1850年到1945年间的产业遗产基础资料;法国也是从1986年开始制定搜集文献史料及建档的长期计划;日本人则是在1980年末期就开始关心“文化财”中属于生产设施方面的工厂与建筑保存,并着手进行全面的普查。在德国,2002年柏林国际建协21届大会将大会主题定为“资源建筑”(Resource Architecture),并引介了鲁尔工业区再生等一系列产业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进一步推动产业建筑历史地段的保护、改造与再生事业,引起全世界建筑同行的强烈关注。

    相比欧洲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明显逊色。目前,欧洲的世界遗产名录上不仅有教堂等古老建筑,而且包括了工业文明遗迹,其中仅采矿区就有三个,分别位于比利时、德国和瑞典。但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亚洲遗产项目大多是考古遗址、宗教神庙、帝王墓葬和皇家园林等,表明中国对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认识,与数十年前并无大的、明显的提高。

    以上海为例,根据1997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海今后城市更新的重点主要是中 心城市66.2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置换,至2010年,中心城区内保留和发展三分之一无污染的城市型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就地改为第三产业用地,三分之一的工厂通过置换向近郊或远郊的工业集中点转移。其中著名工业遗产,南京晨光机械厂(场地为原金陵制造局)和下关电厂等地段都面临着紧迫的保护和改造的任务。北京的情况也类似而且情况更为严重,不但工业遗产,已经从北京三环路以内绝迹,就是一般的古迹,也大受影响,已被彻底拆除的数量相当惊人。这种情况,与中国各地热衷于申请世界遗产的热潮,明显形成了讽刺性的对比,值得投资界认真解读其中的内涵。

    总体来看,我国在工业遗产方面的认识是在提高过程之中,对于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一些成功努力,特别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在酒类行业的成功,已为国内学界和商界所关注,渐渐引起社会反响。但总的来说,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水平不高,人们对之了解不多,由此形成了一个潜在的价值空间。

投资的关键是再利用

    工业遗产的投资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的普遍认识,实际决定着购买力的未来动向。随着工业社会在城市中的日益衰退,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些学者所描述的“逆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现象。首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中的传统制造业比重日趋下降,新兴产业部门逐渐取代传统的产业门类,制造业、运输业与仓储业持续衰退。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趋成为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主要职能。其次,随着生产技术、运输方式和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城市局部地区的建筑、环境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与老化,出现功能性的衰退。再者,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扩展导致原先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产业类用地被逐渐包围于城市的内部,造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土地区位价值的变化还造成级差地租的现象,最终表现为城市用地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种种不合理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兴建于上个世纪初和中期的传统产业逐渐衰退。在此过程中,产业类历史建筑与地段暴露出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城市社会经济也正处在产业布局、类型、结构的重构和转型阶段,“退二进三”“退二优三”正成为沿海许多城市的建设,特别是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的主题,而旧城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就是大量的产业类历史建筑与地段。

    按照全世界目前取得的共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产业遗产的保护与一般文物保护不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这些产业建、构筑物进行适当再利用(Adaptive Reuse)。在尽可能地保留、保护其工业生产类建筑的特征和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的前提下,一定要注入新的空间元素、开发新的功能。近代产业建筑的保护,不仅是要使旧建筑留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复苏产业建筑的生命力,使之能够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中。

    从投资角度而言,工业遗产存在有很高的价值空间。在房地产开发热潮之下,寻找新的开发热点,在大量研究活动的支持下,简洁而有预见性地分析其价值和空间,是战略研究任务的重点。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基于这种认识希望通过本报告强调指出,中国沿海部分地区正处于后工业化过程的开始阶段,也就是逆工业化过程阶段,而对于这种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认识,可以导致投资和开发的市场热点产生,工业遗产就是未来可能的投资热点之一。

    客观的说,中国在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但正如中国容易出现各种浪潮式的发展一样,工业遗产投资在中国也完全可能在今后出现浪潮式的发展,毕竟在投资界搞清楚这样的一个道理并不困难:推平一片厂房,然后建设一个房地产楼盘,与不推平厂房,但将其改造成为世界遗产,获得世界性声誉但同时还具同样的使用价值,其实际意义和价值空间是大为不同的。

   事实上,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投资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方向,是逆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总是着眼于影响力的政府官员终将会看到,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投资所产生的巨大效益;而投资商也会看到改造胜于新建,投资少,影响大,效益高,因此最终政商两界以及社会意志将会逐渐合拢,进而推动使之发展成为一种投资浪潮是完全可能的。

补充:

    1978年,在瑞典召开了第三届产业经念物保护国际会议,会上成立了有关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会上成立了有关产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组织,即国际产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简称TICCIH)。从这时起,产业遗产保护的对象开始由产业“纪念物”转向产业“遗产”。

    2003年7月10~17日,在俄罗斯召开了TICCIH第12届大会,会上通过了《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 (The Nizhny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该宪章是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最为重要的国际宪章。由此人们开始在城市更新运动中注入了工业遗产的项目,一大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开始在世界各地出现,而它们的成功也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更多承认和理解,创造出了巨大的影响力。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