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与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现代城市与环境艺术
[日期:2008-11-18]  来源:张元端文集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发展环境艺术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社会实践。

  环境艺术的生态性可以简单表述为:生态美。即艺术和生态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美学分类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的美—社会美;存在于精湛、考究的制作工艺之中的美—工艺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的美—艺术美;存在于大自然的美—自然美;存在于科学领城的美—科学美,等等。

  “生态美学”是一门嶄新的学科,是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生态学迅速发展并向其它学科渗透,国际上逐步形成生态美学。

  1994年,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并先后组织多次学术讨论。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环境艺术的发展,我在2002年提出要加紧建立“人居环境生态美学”新学科的倡议,并撰写了《人居环境生态美学刍议》的论文。将“生态美”初步表述为:是指由于环境内部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而表现于外部,被人感知的美感。

  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希尔?卡逊1962年在《寂静的春天》中有一段经典性描述:“原来百鸟歌唱、春光明媚的春天,如今阴影笼罩,己听不到鸟鸣的音浪;以前清澈的河水、清澈的小溪游洄看鱼虾贝类,绿荫碧波的池塘栖息着异类的水生生物,现在捕不到鱼虾,也听不到动物的声息——像失去了任何生命似的一片寂静;曾经一度多么引人入胜的林阴道路和怡神悦目的百鲜花,现在只见像火灾浩劫过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小鸡、牛羊成批的病倒或死亡……。”

  这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揭示了万物生长时的美和因环境污染、生物灭绝后的丑。

  1、生态美的美学特征是“慧中秀外”。生态美感,是外在的表现。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则是产生美感的内在本源。

  “慧中”才能“秀外”。高楼林立、“现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给人们带来美感;而生态良好的城市却可以让人得到美的享受。要防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做表面文章。

  2、生态美的主要标志是“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构成自然环境的因素有两大类:

  一是“原生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水体、土壤、岩石、温度、湿度等。

  二是“次生环境因素”,即除“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环境因素(物种),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就是各种“次生环境因素”如动物、植物等丰富多样,草绿树茂,鸟语花香,生机蓬勃。如果生物种很少,就表明生态环境不好。

  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前提是,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首先要保护好各种“原生环境因素”如空气、水、土壤等,不受污染和破坏。

  对各类环境艺术作品,要求采用不污染环境的“绿色材料”和“绿色工艺”。

  对各类建筑,要求它是艺术化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对资源的利用最好,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小。

  环境艺术照明要避免产生“光污染”。并尽量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园林绿化中要多种高大树种。树堪称城市环境艺术的“全能冠军”。它不仅有制氧、固炭、吸尘、减噪、蓄水、降温等多种生态功能,而且“无树不成景”,具有卓越的造景艺术功能。

  最近到天津市去开会,有了新的观感。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馆”的美誉,建筑物很漂亮。为了迎奥运,天津对60条道路和20片重点地区的市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道路沿线的建筑、围墙、公共公用设施、路灯照明设施,直至路名牌、路灯杆、候车亭等进行艺术化、景观化改造。

  特别是在道路沿线建设了丰富而有特色的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景观,显著提升了城市环境艺术的生态文明程度,给城市面貌带来清新靓丽的变化,进一步展现了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大都市现代化气息。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