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燮:保护首都的民族特色和古都风貌-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郑孝燮:保护首都的民族特色和古都风貌
[日期:2010-03-24]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郑孝燮   发表评论(0)打印



要高度重视和保护首都建设的民族特色和古都风貌

     ——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的发言

(该内容来源于《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郑孝燮著),由中国风景园林网整理发布)

  首都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但是我们的首善之区,也是世界瞩目的最能反映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首都的建设,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国家都极重视。我国古代社会就把它列为国家礼法典制的大事,所谓"体国经苟,都鄙有章"(统一规划都城及其郊野,使城内与城外的建设纳入章法),规定得很严,必须遵守;包括布局形制、用地区划、建筑选址、用途、高度、形式,以及用料、装修等等,均有主次,有秩序。城市风貌说到底就是在政治、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代文化的集中表现(包括文化的积累)。三十六七年来,当代中国的首都如何规划建设,建成什么样子,表达什么精神文明,一直是中央亲自关怀并决策的。现在"七五"计划即将开始,北京作为首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其中关于城市风貌和建筑艺术水平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心。不能小看,这同首都的发展战略是分不开的。

  (一)北京的城市风貌及建筑艺术创作,必须突出以我为主,鲜明地维护和发扬民族的个性特色。而不宜盲目崇拜和模仿别人的皮毛。

  试看中、英、法、美、苏(前苏联)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的伦敦、巴黎、华盛顿、莫斯科四个首都的城市风貌,就全都表现了自己明显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即使是仅有二百多年历史、依靠移民立国、保守影响很少的美国,首都华盛顿也同样地显示了这种自己的基调,在那里根本没有纽约"款式"的摩登大厦立足之地。北京历史悠久,又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心脏,本来就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基调。尤其是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示"已经指明了:"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首都的独特风貌。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城市风貌问题的方向是十分明确的。但是在建设中毕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北京能不能学香港、深圳?学习其现代的城市工程技术是可以的;但学习其城市建筑文化风貌,是不可以的。虽然香港、深圳的特色也很明显,现代化程度甚至很高,不过那只能是工商业城市个性的风貌,北京决不能套用那样的现代化模式。

  (二)北京的城市风貌基本上应有两大基调。或者作好两类风貌分区。

  一为62平方公里的老北京城(或称旧城区)以及郊外重点文物风景区,这是北京古城风貌的精华,必须以突出保护文物古迹、历史传统及民族特色为基调。其中:(1)精心保护文物古迹本身及其保护范围。(2)成片保留若干四合院胡同区。(3)著名"老字号"的店面建筑,应表现传统风格特色,不要学摩登,面目全非。(4)东交民巷应保留帝国主义入侵的某些历史烙印。(5)老北京城的新建筑要讲求民族化现代化,并从严要求民族化,着重体现中国味、北京味,同时应是新时代的一种创作。二是在老北京城外围大片开拓的新北京扩建区。这里的基调可以着重多样化与民族化、现代化结合。但对一些关键的环境,例如从机场进城的大门,从铁路、公路进城的大门等处,也必须带有民族味、北京味,给人以亲切印象,感觉是到了北京,而不像外地,甚至外国。风貌分区可以大区中再有小分区,按照需要而定。小分区也应有基调。

  (三)要特别加强城市建设的立法和法治。

  按程序经过批复的北京总体规划,就是立法,在京任何单位、集体、个人必须遵守。其他如业已公布的建筑高度控制、取缔违章建筑等的法规,都直接关系城市风貌与建筑艺术的管理,同样必须遵守。但是仅有这些法,还是不够的。所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如见缝插建,房屋和人口密度过高;又如乱选址、乱建设,破坏环境风貌谐调;再如外资或合资的建设有法不依;以及跳越北京市主管,径请领导个人批条子,定建筑选址、定高度、定风格等等,郡迫切需要一一立法,加强法治。

  (四)要有宏观上的部署及国家计划的支持。

  北京以旧城为中心的西起石景山,东至定福庄,北起清河,南至南宛的规划市区,常住城市人口已超过43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已达1万多人,其中老北京城的旧城区更是高达2万多人,大大超过了伦敦、巴黎、华盛顿、莫斯科等城市的人口密度。北京这样拥挤不堪,从根本上说是同城市现代化的原则背道而驰的。而且现在每年有800万平方米的新建筑在市区(包括老北京城)建成投用。五年十年就将达到4000~8000万平方米,其中的老北京城若是再挤再高,势必成为高层建筑密集的林海,如同香港、深圳的面貌,也就不成其为北京了。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向外疏导建设的政策,除开发卫星城外,还可以向东沿铁路、公路研究论证一串新城的方式。必要时可以调整北京市的行政区界。此外,还需要在重点新城,建设北京的第二个、第三个城市商业文化中心,使之逐渐形成第二个、第三个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就近产生磁力。北京站大大超过饱和,良性循环已经开始转化;世界名都的大门铁路客站,没有一个是如此的。北京西郊的铁路新客站,再也不能迟建了。总之,只有从各方面向外疏导,创造新环境,才能缓解和防止旧城区密集膨胀的恶性循环。首都如何建设是国家大事,多少年一小变,多少年一大变,影响所及,特别巨大。希望国家计委在加强综合平衡的改革工作中,能把首都的建设与发展纳入"七五"计划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重点"块块"的计划专项,补充"条条户头"的不足。如果能够这样从根本上解决首都建设问题,相信必将有利于促进城市面貌及建筑艺术的提高。这是首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所必需的。(1986年4月5日)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