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三题-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三题
[日期:2010-03-23]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郑孝燮   发表评论(0)打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三题

             ——文态环境、高层建筑、风貌变化过渡

(该内容来源于《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郑孝燮著),由中国风景园林网整理发布)

  一、文态环境保护

  作为人类聚居中心的城市,一般都是文明相对高度集中之地。这就是说,城市是高于农村的,标志着文明演进的环境载体,是高层次的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而历吏文化名城则是历史文化积淀更多、更深的无字史书。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实质上等千保护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见证。历史是时间与空间演化的过程,只能继承和发展,就是不能割断。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因而也就离不开对它的文态环境的保护。从目前的情况看,在这个问题上加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是迫不及待的。

  什么是城市的文态环境?简言之,就是以建筑规划布局为主导,以某种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而综合体现"美的秩序"的城市文明环境。城市的建筑与环境,不仅有提供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的功能,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与记录。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具有无字史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保护历史建筑与环境而能够把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把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影子、国耻的记忆、爱国主义的教育……托物寄史,真实地铭记下来。非常明显,北京以紫禁城为核心的皇城和东交民巷以外国使馆及外国兵营为特区的"国中之国",上海以外滩为轴心的十里洋场风貌的半殖民地租界,拉萨以布达拉宫为焦点和以大昭寺、八廓街为中心的藏族文化古城区,它们的文态环境的不同--亦即历史建筑与环境风貌的不同,正是分别记录它们各自不同的无字史书。总之,托物寄史所依托文态环境的风貌,无一不是从历吏建筑与环境的保护中得来。

  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公害,防治污染,今天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但是生态环境即使得到保护,城市环境文明仍有可能产生文、野之别--即文态环境得到保护与遭受破坏之别。所谓"野",一种情况是指规划设计不佳,促使城市环境布局和空间轮廓(即天际线)杂乱无章,形成视觉污染。另一种情况是指"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规划设计虽好,但不起作用,因而也会来视觉污染。环境的视觉污染,其实就是损伤精神文明的一项公害。所谓"文"就是从决策到执法、旧城保护与改建的规划、引资开发和房地产建设、设计与建设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均能做到以城市规划为"龙头"使建筑与环境体现"美的秩序"。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交响乐",用交响乐的"美的秩序"去比喻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亦即比喻文态环境的和谐是非常恰当的。章法完整、主题突出、基调鲜明、对比统一、完美和谐,是交响乐的灵魂,应该也是城市文态环境追求的境界。不能设想,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态环境很好,如果建筑与环境布局杂乱无章,风貌形象粗陋不堪,或者文物环境与历史保护区(段)遭到破坏,那么城市文态环境就谈不上是完美而和谐。

  文态环境基本上可分为以历史基调为主和以现代化基调为主的两大类风貌分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保护区(即历史风貌分区)属于历史文态环境,而它的新建区则属于现代文态环境。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态环境,首先应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和绿化增多的基础上,同时注意体现以下的基本原则:

  一要有明确的风貌分区--根据不同文态环境的性质(如历史的或现代的等),规定不同风貌分区的范围。有时有些较大的风貌分区之内,还可以再划出风貌小分区。任何风貌分区之内,均需确定统一的建筑基调,作为该分区环境风貌的主导。

  二要有法必依--严格依法实现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保护区(段)的以及风景名胜区(点)的保护范围的有效保护,实现"建设控制地带"的有效控制。

  三要善于借景--着重"景宜借、不宜夺"的原则,促使"视觉通廊"所见的自然景物、文物古迹及其他建筑的借入,能够显示美的整体效果,防止种种视觉污染。

  四要有保护单位、保留单位、整顿地区(段)的统一规划--对历史文态环境的风貌分区,应同时包括:一是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建筑保留单位,三是历史环境整顿地区(段)在内的统一规划,使之协调配合,体现环境整体上的"美的秩序"。

  五要禁止破坏性建设--取缔和防止违章建筑和破坏性建设造成的"视觉污染",特别是违反总体规划的建筑高度失控和高层建筑选址失误,或蚕食历史保护区及其保护范围的破坏。

  六要运用渐变的规划设计手法--不同特色的风貌分区之间,建筑基调的变换,应是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风貌规划设计应当如此运用,使过渡自然而不是生硬。

  七要消灭城市环境的土地裸露现象,大力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并提高绿化质量,包括其中的雕塑的布置和艺术质量等。

  八要改善交通--历史保护区(段)的交通,应以疏散、外引为主,尤其古城中心区内外的某些历史精华地区(段)、商业老街、文化古街,应尽多采取步行区、步行街的交通方式。

  城市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存的环境载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态环境,强调贯彻"美的秩序",就不单纯是为了获得物质环境的外在形象的美好,同时还要求揭示其中历史蕴涵的精神价值。总的来说,就是要达到形神兼备,外象与内涵能够互相渗透的境界。这种境界具有托物寄情、景与情合、触景生情、启人联想的精神活力在内,起到"应于目、会于心、上升为理",即物质与精神相沟通的作用。近年来城市环境风貌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原因就是因为在物质环境形式的背后,蕴藏着重要的精神活力的价值。只有完美形象的存在,才能使人去感受它、理解它。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