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与礼制对传统建筑与环境所起的作用-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方位与礼制对传统建筑与环境所起的作用
[日期:2010-03-30]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郑孝燮   发表评论(0)打印



  三、方位与礼制在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反映

  我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是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重大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贯穿着孕育自己个性的基因。基因的形态为方,性质为根为宗,也即"方根"。方根的繁衍形成了我国的传统建筑与环境,处处皆方,成了"方的王国"(主要指正方、长方)。这个王国恰如前面借喻的"大方小方一切方,总是一个方"那样,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研究传统建筑体系的中国特色,弄清楚"方根"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明清北京城,是当时之最的大方。作为封建帝王之都城的规划大计,一般都由皇帝钦定,特别是开国之君或盛世之君则会过问得更多,因为此乃国家大事。《周礼》开宗明义的纲领就是:"唯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国"指国都,"野"指郊野,"辨方"指"昼参谋日景,夜考诸极星,以正朝夕,于求地中,以建王国"。"正位"指"既辨方矣,立宗庙于左,立社稷于右,立朝于前,立市于后"(王安石《周官新义》)。这条五句22字的纲领,特别明确地把"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列为有关国家全局和以礼立国的首要方针政策。《周礼》包括六个部分,有五部就各在头卷头页头条写出这条纲领,作为思想及行动的统帅。第六部是《考工记》,对于国都的规划建设,有更具体的内容。如:"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完全符合礼制规定的国都城市布局,方方正正,规矩严整。"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意思是城内规划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各九条,都是经纬正交,大街宽度为九辆马车可以同时并行通过。"市朝一夫"是说城内正北的市场用地为100亩,正南的皇宫用地也为100亩。"夫"是古时的面积单位,"一夫百亩"。可以理解,整个都城的规划布局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运筹"辨正方位"。这一运筹既要统顾全局,又要突出重点。朝、市、祖、社的定位和它'们相互的空间关系,以及同城市中轴主线的空间关系,就是控制全城环境空间和礼制格局的整体秩序、气势与风貌特色的重点。北京明朝古都,贯穿南北中轴主线上

  的紫禁城(前朝)、地安门鼓楼一带的街市(后市)、天安门左边的太庙(左祖)、右边的社稷坛(右社),以及清朝发展起来的前门外街市(前市),无论在总体格局上,还是在建筑与环境的风貌上,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尤其故宫、太庙、社稷坛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更是全国之最,举世无双了。作为这类古建筑与环境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全国只有北京这三处了。曲阜,是周朝周公封地鲁国的国都。因为周公功高德重,鲁国在礼仪规格上是与周天子同级的。据考古发掘探明,曲阜的鲁国古都遗址,有南北中轴线贯穿宫城、南门、祭坛,有"左坛、右社"和"面朝背市",是遵循《考工记》有关的建筑等级形制的。这是已发现的周礼国都城制的最早实例。

  明朝朱元障建国,起初曾在安徽凤阳建"中都城",拟为都城。城方,中轴对称,左祖右社,面朝背市,合乎周礼规制(遗址来尚好,不幸后来遭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

  据《明太祖实录》,南京定为明朝国都之后,先是把太庙建于"皇城之东北",社稷坛建于"宫城之西南",虽然左右定向不差,可是距离宫城的前后定位不成章法。直到洪武八年至十年(l375~1377年),朱元璋诏命礼部"详议其制",调整正位--迁庙、社至宫城午门以南,一左一右,严格对称。过后朱元障说最初"愚味无知","左祖右社""皆因前代之制",位置"未尝省察,是致地势少偏"。接着礼部即定出了"凡王国,宫城外右立宗庙,左立社稷"的礼制规章。

  北京是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许多列为保护、抢救、保留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古城区都是最能够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同西方中世纪诸国的都城比较,古都北京的最大不同处在于:因为汗守礼制,从一开始就重整体、讲长远,因而有利于做好"体国经野"、"都鄙有章"("都鄙",指都城和郊野)。这种先重视全局,进而关照各方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其他领域,如中医学、兵法、拳术、气功等也都长期存在着。

  四、曲阜孔庙、孔府的方位与礼制秩序

  曲阜定为全国历吏文化名城,不仅仅因为它曾是鲁国都城和保有鲁都的遗址,而更在于它是孔子的故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纪念孔子的几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其中,最能体现方位和礼制的典型古建筑群是孔庙和孔府。

  孔庙是纪念孔子的祀祠。全国各地及海外一些她方都建有孔庙。唯独曲阜的孔庙,论等级规格最高,论布局规模最大,论建筑艺术也最壮丽而庄重,甚至有些地方达到了皇家建筑的标准。

  孔庙四周筑有城墙--南北长的长方城,就像皇宫有紫禁城一样,当然孔城较小。孔庙建筑群的布置,同样属于"方根"体系:全是"方"的组合,由大方小方,前后左右庭院,有机组合成为建筑空间的整体。这个整体南北纵向有九进院落,东西横向有三路布局。南北主中轴线笔直深长,一贯到底;左右对称严谨,特别成功地塑造了层层递进、空间深邃的庄

  严肃穆气氛,同时构成了一套建筑布局的轴线网络,贯通于建筑环境空间的全局,从整体上掌握方位与礼制的秩序。祭祀孔子的主殿"大成殿"九开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殿高近25米,前有广阔的汉白玉基台。主殿即是整个孔庙及外围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主体。这基本上类似太和殿与故宫及周围环境的关系。按九间院落和九开间建筑的"九",是极数,只有皇帝可用。曲阜孔庙建筑上用"九",始于明朝改建大成殿时朱元璋的诏命。今天所见的大成殿则是清雍正年间重建的。大成殿外檐廊柱用雕龙石柱,额坊用和玺点金彩画,屋顶用黄琉璃瓦等均仍旧按照皇家标准。只是殿高减低,面宽减小,屋顶重檐用歇山而不用庑殿。所有这些差别都是不可逾越礼制限度的缘故。

  我国历代帝王几乎全都尊礼,以孔子为圣人、为师表,"岁时为祀",代代相延。这就是为什么孔庙建筑礼制等级标准那么高的原因。为了颂扬这位伟大的历史哲人,孔庙还特在正门以外沿中轴线建立了一系列有关追念、颂扬的礼制性纪念建筑物--主要是石作和木作牌坊。庙前的这些牌坊十分重要,形简意骇,寓意深远,并且为孔庙的环境风貌增加了特色和

  序幕式的文化气质。由南而北,沿中轴线,庙前看到的这些礼制性牌坊依次是:

  (1)最南端正中为"金声玉振"石坊。古时奏乐,始于敲钟,止于击磬,故称"金声玉振"。这是借以颂扬孔子思想完美无比,如同音乐对人的感化。

  (2)往北正中即见棂星门。门外东边建"德侔天地"木坊,是说孔子之德与天地等同;西边建"道冠古今"木坊,是说孔子之道古今第一。

  (3)棂星门石坊,这是孔庙的正门。棂星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孔子既被尊为万世师表,所以就等于人间的棂星。

  (4)棂星门内正中建"太和元气"石坊。含义是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就像天体包孕着万物一样,循环往复,永不泯灭。

  曲阜孔庙对于各地的文庙,好像佛教、道教之有祖庭似的,所以其建筑的基本形制,也就是各地文庙建筑的蓝本,只是规模具体而微是了。以上的一系列礼制性牌坊,也被各地文庙广泛仿建,不过不一定都建这么多座,建筑风格也不全盘照搬,往往带有地方特色。

  孔府在孔庙的东侧,是北宋时册封孔子后裔嫡系长孙为"衍圣公"之后始建的府第。起初,"衍圣公"虽然位列公爵,但是官品仍不过八品。明清时"衍圣公"才被晋升至文官一品并且赐予许多特权。孔府是中国最特殊、最典型的封建宫衙与臣宅合一的庞大建筑群。

  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下诏重建孔庙、孔府。后来又有两次改建孔府。清朝道光九年(1829年)曾大规模改建孔府,才达到现在的规模。孔府建筑的规划布局,同样是纵向九进庭院,横向三路三轴--包括"前衙、后宅"两大主要分区。总体上构成了前衙、后宅、左祖、右宾,秩序严整,主次分明的格局。与孔庙不同处在于孔府建筑的尺度不那么大,屋顶用青瓦,梁柱有黑漆,彩绘也不用最高级制。建筑形式反映建筑内容。孔庙孔府的性质不同,所以建筑形式也不一样。从建筑上看到的孔府特权,除九进庭院外,还表现在设三堂六厅,即独设公堂及仿设六部之制而设立的六厅。尤其赐建"仪门",更是一种特殊荣耀。"仪门"是孔府的二门,这是一座不连接任何墙垣或房屋,四柱三间、青瓦顶、完全孤立的垂花门。这座"仪门"虽小,但等级地位很高,平时不许开,只有遇到皇帝大典、迎接圣旨或重大祭祀礼仪时才在鸣放炮声中打开。也只有封为"邦君"地位的特殊高宫,才有资格建立"仪门",并非其他高宫重臣皆可有此殊荣礼遇。

  中路九进庭院,分前衙与后宅两大区,计"前衙"五进、"后宅"四进。这和我国传统的"前堂后宅"、"前殿后寝"的礼制分区(或建筑分隔)是一脉相连的。东路各院主要是孔氏家庙和作坊,西路各院及花厅则是衍圣公迎宾会客和读书习礼的房院。所有孔府的这些建筑与环境,完全属于讲求中正经纬,无处不成方的最典型的"方根"合院式体系。

  孔府中路面街的前衙区,是由中间三堂,旁侧六厅,层层庭院组成的气势威严的衙门大院。三堂布置犹如故宫的三大殿,分前、中、后位序的基本礼制格局一样。大堂是衍圣公宣圣旨、审案件、接见官员、申明家规族法及举行仪式的公堂。二堂是他会见四品以上大官和受命考试礼学、乐学童生之处。大堂与二堂之间有廊子连接,平面呈"工"宇形。三堂是他处理家族纠纷和处罚奴仆的家族公堂,有时也在此接见大官。东西两庑的六厅,是掌管孔府事务的六个机构。三堂之后便是后宅区,也称内宅区,包括三进宅院和一进后花园。内宅区虽同前衙区毗连,却是异常的内外有别,几乎到了绝对封闭的地步。是不是皇帝的深宫后院才如此与外间隔绝呢?例如孔府的内宅区的大门,就特别戒备森严,守门人手持特种兵器(御赐虎头棍、燕翅镗、金头玉棍)把门,外人如果擅入,"打死勿论"。甚至天天为内宅送水的人也绝对禁止入内。竞然在大门的西墙上凿了一道水槽(名曰石流),水夫挑水倒水入槽,隔着墙流入内宅。

  《红楼梦》描写的礼教大家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那么,曲阜保存完好的孔庙、孔府,也正是这个缩影一个极其重要的见证。这个见证是通过历史建筑与环境的实物而体现的。

  五、研究古代建筑的方位与礼制的意义

  史如烟海,中国建筑史学领域虽非大海,可以研究的问题却也是广泛而深远的。探索方位与礼制对我国古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目的在于多方面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自己。知己知彼,更要先知己。

  (1)自然方位是建筑与环境的生命。无论何种建筑与环境,从选址、规划、设计到建成使用,都离不开天地自然的方位定律--如东西南北中五方导致的对应作用。所谓对应作用,就是建筑与环境,所注重的方位与礼制合一的空间秩序,亦即中国封建社会十分讲求"中正、经纬"的基本形制。其中概括了:环境的空间方正、中轴对称、突出重点、经纬交织、层次分明,重东南、厌西北(绝大地区习惯于坐北朝南向阳)等一系列布局的原则方法。这些原则方法构成了一种程式化了的合院式的组合体系,也象征着这种那种的精神寄意或感情因素在内。合院式布局体系,既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五方之内"居中"为主,中就是中心,或是中轴,蕴有辐射四周、凝聚外围的含义。礼制的秩序、建筑与环境的秩序,都要"不离其中",否则既无准绳,也影响气势、气氛。比如:合院住宅的上房堂屋、衙门的大堂、佛寺的大雄宝殿、道观建筑群的正殿、紫禁城的金銮宝殿,都是中心的主体所在。同时中心必定依托方位经纬才能构成环境,才能形成气势、气氛。

  (2)中国的历史建筑,有不少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很高的杰作,不但其物质形象悦人,还能透出一种精神力量,引人感情共鸣。紫禁城巍峨独尊,建筑富丽堂皇,布局严整,充分体现了帝王礼制秩序和所谓的帝王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这是唐朝大明宫所反映的天子气概。历代帝王深知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是象征威临天下,因此宫殿建筑"非壮丽无以重威"就成了传统,一朝一代地传了下去。"气"是气氛、气概、气质,并不抽象,因为它是来自对实物的印象,进而化为理念上的体会,就是说,境界是外在与内在结合的结果。曲阜孔庙显示的为圣人气,孔府则显示为一品官气。又如长沙岳麓书院的基本布局也属多进院落、中轴对称的传统程式,但是建筑与环境透露的是"书卷气"。讲堂、斋舍、书楼、祠堂等建筑的位置及它们的高度、体量、装饰、色彩等,都是依照礼制的上下前后左右排列的秩序,做到各得其所。同时把读书、修身、道德情操锻炼、审美情趣培养及人生理念目的等有关士人学子的文化观念,也都象征性地融入了书院的物质环境之中。

  (3)中国的佛寺建筑(主要指汉文化圈地区,包括海外)基本上继承了中国合院式的布局模式,讲中轴、对称、方正严整。小寺一个院落,中寺、大寺则院落重叠,纵向多进、横向几路,轴线网络的作用,贯通千总体布局。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起初是靠贵族"舍官署为寺"或"舍宅为寺"而兴起来的。南北朝时王公大臣捐献宅邸办佛寺,一时成为风尚。北魏《洛阳迦蓝记》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如当时洛阳的建中寺就是用原来的合院式住宅改的,宅的前厅改为佛殿,后室改为讲堂。唐朝长安的荐福寺(小雁塔)原是唐太宗襄城公主的旧宅。利用现成的住宅改成佛寺,可见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我国佛寺布局形制中国化的基础。唐宋以来佛寺一直肆行"迦蓝七堂"的制度,使佛寺建筑更加规范化,布局章法更加完善和固定。所谓迦蓝七堂是:山门、佛殿(不仅一殿)、讲堂、方丈、食堂、浴室、东司(厕所)。禅宗佛寺最重视迦蓝七堂的布局形制。这种形制一般是在纵长、横短的长方形用地上,采取院落组合体系,统一布置七堂。今天我国的佛寺,不论历史悠久的,还是年代不远的,论建筑的基本格局,全是源于中国传统礼制和方位观念的合院式体系。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在佛教寺院的建筑与环境上是最明显的。

  当然,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总有例外的。如天坛的建筑与环境,主要是以圆象天;江南园林最忌对称,特别在于追求山水自然,诗情画意之趣;佛寺有的如汉阳归元寺就与众不同,采取自由分散的布局,等等。这就不在拙文论述之中了。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