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平遥-世界遗产-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平遥
[日期:2010-03-29]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郑孝燮   发表评论(1)打印



  古城的传统民居

  平遥古城内传统民居建筑很多,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四合院有3797户(包括一小部分非民居院落),其中400余处保存非常完整。平遥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众多的民居建筑,既有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至今还居住着城市居民。由于平遥票号兴盛,居民富庶,因而民居建造精良。再加上多年来的严格保护,较少翻建、改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晋中民居风貌。

  根据400余处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民居建筑来看,晋中地方风貌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源于中国北方汉民族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确的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多为二进院以上的大宅。中间多以矮墙、垂花门分隔,平面呈"日"字型二进院、"目"字型三进院。规模再大的宅院,还包括左中右三路纵院并列(有的在左侧还包括车马院)。这些高门深宅,房舍内向,外观封闭,四周均筑成高直挺拔的石脚砖体的高出屋脊很多的围墙。巨商大贾,富比王侯之家的大院围墙,俨然如同城墙一般。这种强烈的封闭安全感,也正是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和观念的一个体现。

  二、院落多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四合院--就是说,厢房之间的距离小于正房的面宽,正房的两端被厢房挡住一部分。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个别为"七间七檩"。这种窄长的院落,在北京一般是不用的。全国只有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部分地区)一带如此。据说南北长的窄院空间紧凑,有利于减少风沙侵袭,也有说象征"聚财"。

  三、房屋的地方特色突出--平遥的四合院房屋,大体有几种基本建筑形式。一种是构砖瓦房;再就是砖窑洞加木廊外檐;还有一种是下层砖窑洞、上层木屋合成的二层楼。所有这些,其中正房、厢民前房,清一色筑成窑洞式者或是通通采用木构砖瓦式者均很少,而以两种建筑形式并存在一个院子里的例子为多。窑洞,源于中华民族先民在黄河中游黄土地区"凿土为窑"、"穴居野处"的历史。古老的窑洞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源头,随着文明的发展,后世才渐渐出现砖砌为"拱"(或垒石为"拱")的窑洞建筑形式。窑洞建筑形象古朴,内涵醇厚,冬暖夏凉。这既象征黄河的历史文明,而且是乡土文化的一个"符号"。此外在城市大量修建砖窑洞建筑也是这个城市致富的反映。平遥的窑洞民居全是砖的,而且有不少是磨砖对缝的。当时为了争比富贵,往往不惜锦上添花,砖砌窑洞外面还要加筑一道木廊瓦檐,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柱础)及彩画等。窑洞民居的门窗一如"拱"的形状和大小。门窗通常做成木棂花格,窗户纸上喜欢贴上剪纸窗花,窗花虽微不足道,却等于给房子和院子加了一点味精,使民间风情美更加提味。豪华之家的窗户,在清末民初还用上了氟化山水花鸟画和书法的玻璃,这可能是由广州带过来的。黄河中游人民过去习惯住火炕,平遥窑洞民居因此多在靠窗户的一边砌炕,白天炕上日照采光最好。

  至于平遥四合院的木构砖瓦式房屋,与汉族文化地区,尤其北方的同式房屋大同小异,基本上同属一个体系。仅仅在屋面坡度较大,屋脊处理喜欢五脊六兽及屋内屋外讲究木饰装修、雕刻、彩绘等部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

  四、独特的风水墙、风水楼、风水影壁--这是平遥传统四合院,尤其是高档、中档民居几乎家家都有的建筑附加物,多数建在屋顶上。目的是为了风水好,祈求发家致富,子孙兴旺。因此这种建筑附加物的位置必须取中和高高在上。其形式又可分有多种,如:一种是加高正房正脊,做成高高的砖格。其次是沿窑洞的后墙,高筑女儿墙,再取中拔高做成更高的砖影壁式风水墙,做成一座独立的或三座分列的。另外也有在窑洞的明间屋顶上做成小庙式风水楼的。风水墙、风水楼,为了它的目的,所以都要超过邻居正房的高度,否则就属风水不吉。不少宅院另外还建有门神龛、土地龛和门前的影壁(即照壁)以及上马石、拴马桩、石狮等。

  五、平遥传统四合院民居建筑,除形成大院落和街巷的群体布局外,还在城内东北角留有三座堡子式的街坊。原名北京堡(现名壁景堡),由并列的东、中、西三座"堡子"组成。东堡称安乐街,中堡称德清堡,西堡称新盛街。各堡外筑砖围墙,内有一条南北巷子,巷子左右排列二串四合院民居,标准不高。总用地面积约为200多米×100多米,共有60多个院落。

  平遥古城内东北角的这三处"堡子式"的古民居街坊--四周筑墙如小城堡,虽然建年代并不早于明清,建筑艺术也很平常,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是承袭汉唐时期城市"封闭式"里坊形制的标木。例如唐代长安城,方格街道网把城区分划成很多街坊。每一街坊的四周均由坊墙包起来(土墙),俨然一座封闭的小城堡。坊内有巷,外通街,内连曲(小巷曰曲),曲再直达每院的门口。街、巷、曲、院连为一体。每坊设专人管理,叫做"门制"。古代实行宵禁,所以日出打开坊门,日落听到街鼓敲响六十下,即关闭坊门,大概只有新年节日才有几天例外。坊内居民均由坊门出入,但也有少数例外,就是三品以上的官宅,方允许在坊墙上开门,不走坊门坊巷,直接从街道出进。早在汉代就有规制,高级官员食禄万户以上的(封侯公卿)可以"门当大道",食禄不满万户的"出入里门"(坊门)。平遥的壁景堡说起来其实就是我国更古老的封闭式的"里坊形制"延续的影子,当然为全国所罕见。

  平遥的传统四合院民居和汉族文化其他地区一样都是以"礼"为本的建筑。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决定的。清代提倡嘉奖大家庭,所以达官富商几代同院,妻妻多室,子孙满堂,婢仆众多的大家庭、大宅院更多。平遥的清代传统四合院大宅,正是基于当时这种提倡及经济与社会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以票号为后盾而产生的。它们在今天都成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建筑文化遗产。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1)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0-11-18 20:51:31
不好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