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毕业生作品之首钢主厂区后工业景观改造规划-单位绿化|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北林毕业生作品之首钢主厂区后工业景观改造规划
[日期:2009-02-27]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1)打印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国自解放以来的严格户籍制度被动摇了,城乡二元结构也随着这种高速发展而被打破,城市不再是生产型城市,农村也不再是纯农业生产了,城市的生产职能在逐渐消退,随之替代的是城市的消费职能。这种转变将对城市的用地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而发展科技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布局的调整预示着后工业时代来临--这种时代也同时进入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处在一个混乱的工业时代: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接收发达国家的产业,另一方面,城市也要接受后工业时代的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产业结构调整,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国际高端技术竞争的主导性,使得这个城市越来越不允许重工业在大城市中的发展,同时,重工业依然在国民经济中保持着生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样一对矛盾中,重工业厂区的搬迁,似乎就成为了最佳的解决途径。于是,首钢工业区的搬迁便应运而生。作者认为这种最佳的解决途径也必然会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开花结果。这一改造模式甚至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必然结果。而首钢,极具代表性。出于前瞻性的考虑,立足于这一种工业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改造,就其本身特点,作者试图探索出适合发展中国家后工业景观后续改造的可借鉴模式,并推而广之。

  2 首钢概况简介

  2.1产业发展历史:

  首钢始建于1919年9月,是中国最早兴建的近代钢铁企业之一。86年来,首钢曲折地走过解放前30年、解放后30年、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解放前30年,首钢经历了军阀战乱、日本侵略者的占领掠夺、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一段企业蒙受屈辱、职工饱尝苦难的历史;解放后30年,首钢获得了新生,职工艰苦奋斗,把一个不能生产钢和钢材的炼铁厂建设成钢铁基地,是实现了主要工序和产品"从无到有",为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勇于探索,职工队伍形成自强开放、务实创新、诚信敬业的精神,是初步实现产业规模"由小到大",面向新世纪、建设新首钢的奋斗史,新首钢的目标是实现"由大到强"。

  首钢是为发展民族钢铁工业而建厂。1919年3月,在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主要企业被列强资本控制的形势下,国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官商合办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总股本500万银元,官商股份各占一半,《公司简章》规定股票不得出售给外国人。公司在北京设立总管理处,并选址建厂,准备用直隶省龙关山、烟筒山的富铁矿,发展中国自办的钢铁业。

  龙烟铁矿公司用股份制解决了官僚之间的矿权之争,迅速筹得了建厂资金;认识到"炼厂地点为公司生命所系",公司制定选址标准,考察华北11个地点,决定在石景山建厂,委托美国公司设计工厂、制造设备。1919年9月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建设工程启动,主体设备是当时在亚洲技术最先进的1座高炉,每日可产铁250吨。1922年高炉建成后,建厂的总工程量完成80%,资金告罄。公司争取发行债券,请政府拨款、请外国银行贷款,争取"换添股本",因军阀混战、政局多变、铁价跌落,多次筹资归于失败。1923年石景山炼厂被迫停建,使官股和142家商股的投资血本无归。其中,向龙烟铁矿公司入股30万银元的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于1925年倒闭,中国第一家钢铁公司彻底沦为日本的铁矿基地;清华学校入股8万银元,也是损失较重的商股东之一。

  1928年,南京政府撤销龙烟铁矿公司,将北洋政府官僚、军阀持有的商股作为"逆产"收归国有,对龙烟铁矿、石景山炼厂只保管,不续建。当时北平特别市只有一些铁工厂和小制铁作坊,惨淡经营。其中,有一家1920年始建的中华汽炉行,生产暖气锅、片式炉和铸铁件,是今日北京首钢特殊钢有限公司的前身。

  "7·7事变"前,日本对龙烟铁矿、石景山炼厂觊觎己久。1922年,炼厂主体工程停建后,龙烟铁矿公司曾与日本商谈"销铁垫款"。日本驻华使馆派人强行闯入石景山炼厂拍照,日本兴业银行随即在《销铁垫款合约》中提出苛刻的条件,以该行控制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同样的方式,规定该行享有龙烟铁矿公司的财产、生产、定价、销售、人事权。迫于各界爱国人士、龙烟铁矿公司职工、顺直省议会的强烈抗议,该合约未能批准生效。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领事致函中国察哈尔省政府,调查龙烟铁矿、石景山炼厂的资源、财产和人员情况,蛮横欲夺之心以军力为后盾,有恃    无恐。1936年,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提出"龙烟矿厂中日合办",由日军为所谓的"华北经济开发""安定政情"。

  1937年7月,日军占领石景山炼厂,把厂名改为石景山制铁所,实施军管。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兴中公司(后改组"北支那经济开发株式会社",是日本掠夺华北资源的中枢机构)按照日军的指令,将1357名日本人调入该所,组织补修设备。1938年11月,在16年前建成的高炉投产。制铁所两次扩建,圈地拆房,使上万户农民破产,老弱骸体,沟满壑盈。该所警防部强迫中国29路军900名被俘伤员服苦役,依靠把头招募"苦力"。所内的5.9万名工人,吃的是玉米芯、橡子、糠渣磨成的混合面,穿的是麻袋片,水泥袋,住的是潮臭不堪的窝棚。在1943年爆发的一场霍乱中,该所工人家属死亡5600人,染病者被活埋进"万人坑"。该所与龙烟铁矿株式会社为主组成"北支那制铁式株会社"垄断华北的钢铁经营,强制推行野蛮生产。仅在1944年3月,7.9万人的该社一个月就发生工伤31812人次。制铁所工人以罢工索粮、怠工、破坏高炉装料、多次烧掉炉顶的日本国旗等方式反抗奴役,还打死了毒打工人的日本工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石景山制铁所8年总计产铁25万吨,将生铁调拨到华北地区的铁工厂制造军品。原中华汽炉行改组成与日本合资的铁工厂,用生铁铸造炮弹、手榴弹的弹壳。制铁所的设备破旧,中国工人的反抗从根本上限制了生产水平。其中,该所从日本迁建的二高炉总产量仅达到设计能力的13.7%。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石景山制铁所将高炉破坏铸死。国民党军队进驻该所,抢夺盗卖器材设备。同年11月政府接收,将石景山制铁所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由资源委员会领导。接收者以"筹措工资"为名盗卖设备,中饱私囊。1946年成立华北钢铁公司,直辖石钢,管理宣化铁矿、天津炼钢厂、唐山制钢厂。石钢历时2年多,艰难地修复一高炉,成为1948年初在国内惟一投产的大高炉。是年,石钢产铁3.6万吨,产品没有销路,发不出工资;钱币毛荒粮价飞涨,工人砸汽车闹罢工。中共华北局城工部直接领导石钢的护厂斗争,抵制了设备南迁策动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反正,动员技术骨干留在石钢,实施了高炉紧急放料封炉。1948年12月17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电令四野保护石景山工业区,规定了工厂接收办法。同日,解放军攻占石景山,石景山钢铁厂解放。

  北平市军管会进驻石钢后,立即发放救济粮,宣讲全心全意依靠工人的方针,指出技职员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历尽30年苦难的石钢职工,真切感受到是共产党使自己获得了人权,从饥寒交迫的奴隶变成国家、工人的主人。职工以排除万难的精神抢修设备,1949年6月恢复生产。从1951年开始,石钢按照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编制的计划组织生产,建立了责任制;石钢秘密研制生产的焦化工杀菌剂,为抗美援朝反细菌战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石钢产铁34.2万吨,年产量超过了解放前30年累计28.6万吨的总产量,在鞍钢之后列国内第二位。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石钢夯实工厂管理基础的阶段,1953年,石钢2座高炉发生挂料事故,找不到原因,没有完成当年的国家计划,被称为"奇灾大祸"。职工总结教训,完善责任制,向苏联专家学习炼铁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健全专业管理,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1956年,石钢提前1年4个月完成了"一五"计划规定的工业总产值,

  1958年至1965年,是石钢大规模扩建、调整的阶段。1954年石钢提出扩建计划,因国家重点建设鞍钢、武钢、包钢而被推迟。1957年,国务院批准石钢扩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1958年,冶金部改革甲乙方建设体制,同意石钢实行"投资大包干",计划外的项目自主立项;财政部改革拨款监督办法,由石钢统一对2.4亿元基建投资负责。石钢统筹规划,压缩三高炉、三焦炉、烧结车间"三大工程"的投资,建设机械加工车间、小转炉、小轧机、连轧机组、焊管车间等。基建系统层层包干,节约投资,工程进展很快。刘少奇在石钢调研5天,认为包与不包不大一样。毛泽东接见了财政部、冶金部在石钢召开的投资包干现场促进会代表。国务院发文,在全国推广基建包干制度。8月,石景山钢铁厂改成石景山钢铁公司,用14天建成第一座侧吹小转炉,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59年,石钢开始用小轧机生产钢材。在全国300多家工厂和北京市人民的支持下,石钢大部分扩建项目迅速建成投产。

  但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大炼钢铁"群众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打乱了石钢正常的生产秩序。矿石供不应求,被迫从海南岛调运,运输成本过高,1959年石钢开始亏损。1960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石钢对国家实行产品和项目、原燃材料、机构人员、资金、协作"五定五保";停缓建一批项目,集中力量建设矿山;二高炉暂停产,淘汰了小高炉、小轧机;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1960年9月在河北省迁安县建成大石河铁矿;苏联专家撤离后,石钢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连轧机组,简易投产;大力精简机构,职工由5.6万人减少到2.5万人,3年内减员55%;全面修订"22大制度",形成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比较完善的专业管理,结束了连续4年的亏损。大力开展科学试验。1962年11月,石钢建成中国第一座3吨氧气顶吹试验转炉,与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共同进行炼钢工艺试验;1964年12月,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并投产。同年,石钢在国内外率先试验成功高炉喷吹煤粉新技术。冶金部迅速推广石钢氧气顶吹炼钢、高炉喷煤重大技术,提高了中国钢铁生产水平。1965年石钢产铁115.7万吨,钢19.7万吨,钢材13.4万吨,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落实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效果。

  1966年至1978年,是首钢抗干扰、求发展的阶段。"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石钢被错误地定为"旧北京市委修正主义的顽固堡垒",企业陷入无政府状态,领导干部惨遭迫害。1966年9月,石景山钢铁公司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1967年首钢实行军管,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面倒退。是年,首钢建成了第3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但是在动乱环境中,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无法正常生产,1968年停产了8个月。炼铁厂以老职工为骨干,在逆境中坚持生产。此后,首钢相继建成初轧厂、迁安水厂铁矿、四高炉、试验性连铸机,铁矿基本实现自给,初步形成了工序完整、不再调坯轧材的钢铁联合企业。1971年,由于规章制度废驰,首钢连续发生事故,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初步整顿了生产规程。

  北京市冶金局管理的企业两次与首钢合并。第一次是1972年,国家把首钢下放到北京市,实行以市为主的部、市双重领导。北京市将首钢和冶金局合并,组成新的首都钢铁公司,有钢铁、有色金属等厂级单位56个,职工总数8.7万人。老干部回到领导岗位。1975年,首钢治理废水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首钢整顿企业管理的"三大战役"夭折。为了提高管理效率,1977年北京市决定恢复冶金局,首钢与冶金局公开管理。1978年,首钢与冶金局合计,北京钢铁工业年产铁244.9万吨,钢179.1万吨,钢材116.9万吨,利润3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首钢年产生铁234.1万吨,钢145.9万吨,钢材40.5万吨,实现利润1.89亿元。北京市的钢产量在鞍钢、上海、武钢之后,排在国内第四位。但是,十年动乱扩大了北京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首钢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钢材品种单一,废气和粉尘污染严重,被外国专家称为"冶金历史博物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后,首钢在北京市率先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批判"两个凡是",解放思想,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为实行改革开放创造条件。1979年,首钢主动提出申请,被国家批准为企业改革的试点单位。此后,首钢从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制,到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战略性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改革发展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1979年,首钢试行利润留成。1980年下半年,试行"以税代利"。1981年,在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内钢材分配不出去,指令首钢减产9%,北京市要求首钢比上年多交利润9.6%的情况下,实行包死基数、超包全留的上交利润定额包干,实现了减产增收。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首钢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包全留、欠收自补,国家不再向首钢投资的上交利润递增包干。是年,首钢上交的利润额比上年增6%,1983年主动将上交利润年递增率提高到7.2%;北京市冶金局的黑色冶金单位全部并入首钢,实施第二次合并。从1981年到1995年,首钢实行全员承包共15年。

  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承包制使首钢形成了提高效益的强大动力,把60%的留利用于技术改造。先改造能耗高、收率低、污染重的前部工序,1979年用37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二高炉,形成技术改造的高起点;1983年完成烧结厂改造,烟尘粉尘减少96%;对城区污染扰民的工厂,逐步实施搬迁改造;1987年  首钢对引进的国外二手设备进行修配改,建成了全连铸的第二炼钢厂;采选矿、炼铁、炼钢、轧钢、制氧、自备电站等相继进行了技术改造。1992年3月,首都钢铁公司改名为首钢总公司,形成了以总公司为法人的管理体制。同年5月22日,邓小平在南巡后视察首钢,发表了"换脑筋"的重要谈话,要求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为了争取在山东济宁建设大型钢厂,首钢继1988年兼并外埠的十几家军工厂之后,1991年至1992年又兼并一批勘察设计单位、冶金建设公司、机械制造企业;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华夏银行。1994年首钢产钢823.7万吨,钢产量排名国内第一;按照首钢承包制"以税抵利"的口径计算,实现利润52.2亿元。

  承包制改革了计划经济,又植根于计划经济,在计划与市场"双轨制"下发挥了阶段性的作用。1993年国家取消"双轨制",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开始形成。当时,首钢在"承包为本"巨大惯性的影响下,积累和形成了基本建设规模大、锭坯材存货多、资金紧张、富余人员多、环境压力大等深层次的问题。1995年,首钢开始压缩基建规模和库存,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1996年9月成立首钢集团,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1998年,首钢总公司改组成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把子公司改组为多元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首钢优质资产组成的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2000年8月,首钢实施债转股,钢铁主流程的非上市资产和特钢生产部分,与中国华融、信达、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组建北京首钢新钢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总公司转变为控股公司,管理12家子公司。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1)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0-11-10 10:27:23
你还没感谢党呢.....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