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城市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经验交流|园林城市-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园林城市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
[日期:2009-09-16]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尤传楷   发表评论(0)打印



   我国所提倡的园林城市,是园林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园林城市的趋同与融合,是当代现代化城市在全世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结构趋势,是国际上"花园城市"的延伸,它既吸收了国外园林绿化的经验,又升华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顺应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和谐与人和自然关系和谐两个方面。社会关系和谐涉及面广,对和谐社会而言是主要的,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到人生存的居住环境。在我国众多的不和谐因素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又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解决生态问题,才利于解决其它的不和谐问题。园林城市的提出正是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越来越高的需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城市无疑是和谐社会追求的最佳理想境界。

  

 

 
合肥环城风景

  一、园林城市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按照这一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今天,我国提倡的园林城市正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而这些基本特征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全面把握和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的问题日益显现。针对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失衡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曾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应该发扬中国园林的特色与长处,把城市建成大园林,这一设想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国家建设部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时倡导创建园林城市正符合这一设想,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城市的环境建设。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着重强调: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要面对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诸多问题与矛盾。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园林与城市的趋同与融合,正体现当代现代化城市在全世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结构趋势。这种结构趋势虽然与过去无法类比,但从园林城市文化追求的多样性、功能性、艺术性来说,借鉴于世界一流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深邃造诣和成功经验,应用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中,正符合我们所倡导的大园林观和开展的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大园林观立足于整个城市环境的改善,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从被长期闭塞在小空间之中步移景异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小中见大的传统技法、水乡特色的荷塘柳堤、季相变化的植物群落、四季花开不断的秀丽景色,经过精心规划建设释放出来,撒向现代化城市的巨大空间,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城市独特蹊径。简言之,也就是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作为造园空间,将实现整个辖区的园林化作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园林。也就是"园林城市"所追求的要把整个市区建设成为一座大园林,呈现出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实现园林城市化,城市园林化。城市与园林融为一体,生态、审美、休憩、运动、效益相融,达到人与人造城市环境的和谐、城乡环境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利于人身、人心、人与人,以及人与整个城市环境的协调。可见,园林城市保护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创造了独具匠心的城市品位,适宜人居的绿色家园。同时,人居环境良好的园林城市,又实现了对自然最少索取的生产生活模式和合理的空间利用,充分展现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石,城市化进程的最佳形态模式。

  二、和谐社会提升了园林城市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尤为必要。因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依赖于互动双方的对等反应,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能依赖人的单方面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能否达到和谐,既由人来判定,又由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在短期内也是刚性的、弹性不大。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园林城市之路,必然要在这个约束之内考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否则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更谈不上其它和谐了。而国家建设部开展的创建"园林城市"活动,适时颁布的园林城市标准,为各地所遵从,并成为城市发展和解决不和谐问题的程序、方法和规则,改变了人们不习惯、不相信以法定的标准、程序来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矛盾。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在思索:增长是不是等同于发展?经济发展是不是等同于社会进步?发展是不是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作为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发展观,使我们懂得"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当然发展不可动摇,但思路要调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祥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它使我们明白"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可见,和谐社会的提出,强化了城市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城市园林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城市的发展变化,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现在创建"园林城市"活动,代表了中国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己成为我国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国家建设部颁布评定"园林城市"的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也与时俱进,由初期的10条扩大到12条,今年3月又公布了最新标准,从7大方面43项要求细划分了各项标准。新标准的颁布更明确了创建工作的奋斗目标,激发了更多城市投入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环境,国家建设部在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又提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这里提出的"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概念,生态城市化,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生态园林城市正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往模式,是人居环境发展的高级阶段。今天,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以及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正是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并注入生态文化内涵,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促进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使城市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提升了城市品位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自然化城市,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园林城市更加名副其实,未来更加美好。

  三、园林城市文化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和谐社会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涉及人自身的和谐。简言之可以概括为人与人之间的人态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还有人自身的心态和谐。园林城市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载体,从历史文脉上看,是中国园林文化思想的继承、扩展和升华。文化是人类通过实践的创造与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成果,亦即是体现人类知识、精神与文明的社会意识形态。正因为这样,人类的文化就涵盖、统摄和支配着人类的一切行动。现代园林城市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超出了原有的园林思想,而要保证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健康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理论的成熟;城市园林事业的兴旺腾飞,也离不开思想的升华。

  国家建设部关于创建园林城市的评选标准,抓住了推进城镇化本质的东西。其标准虽然是行政规定,不能作为科学的依据,但其内容之广泛、全面,涉及城市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完全是以科学为依据的,只要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水平至关重要。面对21世纪新的机遇与挑战,规范创建园林城市标准,弘扬园林城市文化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捷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浑厚的历史积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园林城市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的行为系统、信息系统、生活系统、绿地系统、景观系统,以及具有历史、个性、意蕴、文脉等精神内容系统在城市的集中表现。因此,从历史文脉上看,现代园林城市是中国园林文化思想的继承、扩展和升华。

  园林城市文化营造的是一种文化氛围,从一座座建筑到一个个景点,体现历史渊源、时代特征和文化品味。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也表现在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中国是一个具有自己特殊国情的国家,中国人要走中国人自已的城建之路,把中国城市建设成生态与文态相统一的园林城市,其山与水则是园林城与园林城市文化赖以生成与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国人正是出于对山和水的崇尚,城市建设中总是依山傍水居多。中国人的智慧与聪明的过人之处,在城市建设上就体现在依山而市、傍水而城。山是生态的基础,水是生命的源泉,山与水的统一,构建了生态良好的环境,而文态环境指人文环境,因此又是文态赖以生成的血脉。可见,城市与自然山水的融合,正是创建园林城市和弘扬园林城市文化的灵魂。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思想是围绕着人如何了解自然、融合自然的主题而展开,其中建筑是唯一的媒介。这里不仅只是建筑的技术问题,而是文化思想与技术结合的问题。建筑与文化思想结合得紧而密之,乃是我国古代建筑自立于世界建筑之林的根本所在。而今天不懂得创建园林城市,就等于不懂得中国,不懂得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今天园林城市文化的总纲,也只有这祥,中国人通过创建园林城市活动,才会由此增添自豪之情,世人也才能进一步了解中国园林城市的伟大所在。那么,园林城市又因何而伟大、令人向往?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个重要目标。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方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园林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弘扬"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中国园林的优秀传统,应用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中。例如: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协调,诗画情趣的融合,意境涵蕴的重视,这几大特点乃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园林城市文化正因为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社会观为总纲,弘扬中国园林这一瑰宝,让传统的中国庭院空间尺度扩展到城市的大环境之中,将传统的园林技法应用于创造美好的明天,正是园林城市的特色和文化精髓所在。

  当前,面向21世纪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健康开展,坚持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秉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应该做到:一要理解、尊重园林城市模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二是走节约型园林城市发展之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生态效益;三是重视城市规划,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贯穿到园林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四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园林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引导人们自觉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园林城市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园林城市发展之路。

编辑:candy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