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交流|园林城市-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构建“和谐社会”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实践
[日期:2009-09-16]  来源:  作者: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孙喆 倪志华   发表评论(0)打印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孙喆倪志华

  摘要:"和谐社会"涉及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城市园林绿化在构筑"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城市园林在城市化进程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杭州的园林绿化建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在城市绿化建设工作中做到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尊重和继承人文传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不仅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指明了实践和前进的方向。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和谐社会",涉及到多个领域,同时也包括体制、法治、政策、政务、人文、人居、治安、生态等各种综合因素。在所有这些和谐关系中,城市园林绿化起着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承担着为特定区域空间的人们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职责,在人们的思想情绪、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对教育和培养人们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思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上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我们认为"人间天堂"就是人与人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快速发展,增长幅度始终保持在二位数,但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破坏环境,相反,杭州的环境质量近几年在不断改善、提升。杭州赢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还被公安部列为"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最高"的城市,被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列为"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这些荣誉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杭州市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目前,杭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二圈、二轴、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已初步形成,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西溪城市湿地公园等一大批绿地建设,是杭州城市发展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的重大举措。通过大项目绿化工程的实施,使杭州变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花更艳,充分显示了杭州作为"旅游胜地"、"文化名城"的品位和魅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回顾杭州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历程和成就,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全面而又深入地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具体实施中主要突出3方面的理念,即: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尊重和继承人文传统,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

  1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把"和谐社会"概括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个方面,这6个方面都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立足点的。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实践来看,主要表现在园林绿化建设体现对人的关怀,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

  近年来,杭州在持续保持每年建设500万平方米以上的园林绿地的同时,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注重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多种树、种壮树,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宜于接近、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强城市中心区○2和居民区的绿化建设,让更多的市民受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方便游客、方便市民,无障碍通道几乎覆盖了城市公园的每一个角落。

  在城市公园管理工作中,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了"以管理者为中心"向"以游人为中心"管理模式的转变,"游客需求就是我服务第一讯号"的理念贯穿于公园管理工作中。城市区域内的公园实现全天候免费向市民开放,并增设了各类便民服务设施。安全监控系统也已在环湖公园内全面构建,西湖环湖公园已成为全市最安全的场所。

  针对老城区的一些居住小区建设年限早,环境质量差等现象,我市将改善城市老居住小区的绿化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通过"拆违建绿"、"拆房建绿"、"拆墙见绿""见缝插绿"等手段,增加绿地,改善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绿地的游憩、休闲、锻炼等功能,提高了绿地的使用效率○3。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湖环湖公园经过整治、修复后均免费开放,使西湖真正实现了还湖于民、还绿于民。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儿童公园、长桥公园○4、中山公园、杭州花圃以及城区的各类公园全部拆除围墙,取消门票,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同时,我市所属的中国茶博物馆○5、南宋官窑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等所有博物馆、纪念馆也全部面向社会实行免票开放。在杭的省属博物馆随之也实行了免费开放。

  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城市园林,将自己的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都还给了广大市民和游客,让大家更好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真正使城市公共绿地成为了公共产品,供市民享用。如今,无论是收入高低、妇孺老幼,都可以游览、享受杭州的公共绿地,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且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另一重要内涵:"社会公平"○6。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了人人能享受、人人能消费的公共产品;公园,也真正回归到"公共绿地"的本来含义和本质属性上来了。杭州的城市公园已真正成为老年人晨练○7、年轻人谈情说爱、亲朋好友团聚、同事交流、学生读书、小孩游乐的场所,公园真正满足了人们归属的需要,已成为杭州市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必需品。

  杭州城市公园不仅服务于本地市民,同时也服务于外地游客。2005年杭州旅游接待国内游客3265.9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04.0亿元;境外旅游人数151.3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58亿美元;星级宾馆、酒店的入住率达到90%以上;城市公园的免费开放,促进了杭州经济的发展,据统计,自城市公园实施免费开放后,境外旅游人数平均年递增18.4%,国内游客平均年递增7.16%,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年递增18.96%,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年递增16.60%。

  2尊重和继承人文传统

  杭州自古讲究平和、宽容的待人处世之道,早在五代吴越国就开启了重情谊、讲爱心、随缘分、求安定的风气,浸染了浪漫、温婉的感情色彩。"和谐"的社会环境氛围,在杭州、在西湖可谓是由来已久。而这其中,城市绿化营造的环境基础,衬托出的山水风光和人文古迹起到了关键作用。

  基于对杭州人文传统内涵特色的认知、把握和尊重,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十分注重文化内涵的充实和融合。近年来实施的城市园林绿化项目,都千方百计地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在维护其历史文化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广征高见,采集并遴选有深度、有内涵、有创意的各种各样的好点子、好主意,通过设计、布局、整合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将杭州古老而优秀的人文积淀,融合、显现于城市绿地之中,通过堤桥、亭台、牌坊、屋舍的建造,或是名人故居、寺庙遗构、古道旧径、历史街区的恢复○8,或是匾联、碑碣、书画的配置,力求做到无一景无来历,无一物无出处,无一题无依据,形成了杭州特有的"绿色文化"。

  如西湖环湖公园的建设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均十分强调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传递历代前贤留存的踪影和遗迹,散发浓郁古雅的历史文化气息,无处不透视出杭城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通过城市公园这一载体,进一步提升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使得杭州的城市公园无论在景观风貌上,还是在内涵情趣上,都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不同的游览观赏和休闲需求,也延续了吴越以来杭州对"和谐"的人文精神的追求。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湖西的杨公堤景区,它将现代人的创意和梦想融入了漫长的西湖人文历史的积淀之中,既追求与西湖传统景观的和谐,又体现了现代景观的创新理念,重现杨公堤和里六桥"堤在水中,水在堤中"的景致,形成以杨公堤为核心的明清文化元素和符号,凸现景区文化特色。三台泽韵、茅乡水情○9、法相探春、金沙醇浓、双峰插云和花山霞鹃分别以湿地、水、花、酒○10、云为主题,营造和丰富了湖西的人文自然景观。在园林设计中,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造园手法,"宜曲不宜直,宜藏不宜露,"借助湖西特有的山水地貌,构成山复水绕、层层叠叠的风景,保持了乡韵野趣。

  又如湖滨、南线等处的环湖公园,处于杭州城与西湖的过渡区域,历来为一些私人建筑和单位所阻隔,使游客无法一睹西湖风景园林全貌。经过环湖公园的整治,拆除了大量有碍观瞻的围墙和建筑,修复了30余处人文景观,增植了环湖绿化带,导入了西湖水系,使环湖一带成为连绵不断的绿色长廊○11。西湖景观与城区景观在此区域得到和谐过渡,而城区与西湖又被此区域有效间隔。步行休闲区与西湖传统景区相互借景、相互辉映而和谐地融为一体,新景观成为传统景观的现代化延续,城市传统文化特色通过传承后的发展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如今的环湖公园,古韵今风交融,宁静热闹互补,湖景与城市交映,使杭城与西湖真正珠联璧合,体现了杭州园林绿化"和谐精致"的特色。

  3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自发、失落、觉醒、自觉4个阶段,人与自然关系也经历了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的演进过程。近年来在杭州城市绿化建设中,体现出高度尊重自然环境的态度,"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贯穿于杭州城市绿化建设整个过程,特别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西溪,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km,面积10.08km2,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在杭州市政府批复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中,西溪有其重要地位,它是杭州市六条生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市区西部嵌入城市的一块楔形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西溪湿地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85科182属221种,鸟类资源也极其丰富,有12目26科89种,占杭州所有鸟类总数近50%。湿地内拥有约2773个鱼塘,重叠交错呈"鱼鳞状"分布,形成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美景。

  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化的进程使西溪湿地面临消亡。一方面是农民宅基地的不断扩大,蚕食着湿地;房地产商的步伐日益逼近,使西溪湿地逐渐变成了一个林立的楼盘中的孤岛,曾经占地60余km2的西溪湿地现在仅留下了10余km2;另一方面西溪开通自来水以后,由于村民不再需要从水塘溪流中取生活用水,各种垃圾都被倒进水塘里,使得水质逐步变坏,曾被誉为"活鱼塘"的西溪一带村庄的村民转而寻找新的赚钱之计--养猪,西溪区域内一度有近3万头生猪,养猪业占了当地农业总产值近70%,这些生猪粪便的排放,大大超过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造成西溪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为保护西溪湿地,保护城市的"绿肺"与"肾脏",本着"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的6大原则,2003年,杭州市启动西溪湿地公园综合保护工程,投资40亿元,分三期实施。这是一次"抢救性"保护行动,如果不迈出这一步,西溪湿地将遭受更多不可逆转、难以恢复的破坏和影响。西溪湿地公园综合保护工程的启动,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该项目的实施,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政府是减少了近1000多亿的地产收入,多了40个亿的保护支出,但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溪湿地公园综合保护工程是在保护城市的"肾"和"肺",保护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惠人群不仅仅是杭州西部12万人,而是杭州市区270万人,甚至更多,该工程的建设是杭州市"环境立市"的最好注解。

  在工程建设中,按照环境优先,最小干预的原则,十分注重原生态的保护。为加强生态保护工作,聘请了两位英国的生态保护专家和湿地专家,作为工程生态建设的顾问。整个湿地除开放区外,设置了费家塘、虾龙池、朝天暮漾3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实施全封闭保护。一期工程共搬迁了517户农居,拆除了14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降低了区域内的建筑密度与人口密度。在拆除违章建筑和不适合水乡风情的民居后,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营造了大面积的滩地,为水鸟○12、两栖爬行动物、昆虫提供了自然的栖息地。同时,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与植物群落的配置上,选用了柿子、柳树、梅树以及芦苇、茭白等大量的乡土植物,既体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又充分发挥了植物在净化环境中的作用。公园内的小路采用不规则的石板或碎石铺路,不用混凝土,有效保护了原有地貌,同时也方便了游客○13。航道疏浚后,在河道两旁及时补种芦苇及一些沼生植物,清淤护岸时,用"贴"淤泥的办法来加固塘堤,用桩加固堤岸,特意选用可以自然发芽的柳树桩○14。为不影响鸟类栖息环境,在湿地观赏区内全部安装光线向下的低照度地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理念。

  在恢复西溪湿地水生态的基础上,湿地观赏区区域范围内全部实行了管网配置,污水纳管排放,或建污水处理装置。一些原先坏死的池塘被打通,与河流连成一脉,自然循环净化处理系统得以重建○15。至此,西溪湿地的植被、水循环两大功能得到强化。

  为防止公园的过度商业化,公园管理部门还以湿地水体自然降解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的能力为重要依据,控制旅游人数。游船、游步道等都严格按控制游客量下限设定,尽量减少设施配备对湿地景观的影响,并通过信息系统及时提出警示。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展示湿地存在对人类的重要性。西溪湿地公园综合保护工程,典型地反映了杭州城市园林绿化,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主导思路。

  正是基于对人的需求、人文传统和生态环境的尊重,杭州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构筑"和谐社会"两者之间得到了紧密的结合,杭州的城市园林绿化也因此在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尊重和继承人文传统,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得到了更大的体现,在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正如"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中对杭州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天然优势与现代产业巧妙结合,引领休闲经济潮流的城市;一个生活就像旅游,懂得将安宁幸福的感受转化为活力和财富的城市;一个以不温不火的态度和风风火火的速度,走出自己节奏的城市……"

  杭州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西湖志》,1995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施奠东主编

  《园林清议》2005年4月江苏文艺出版社,陈从周著

  《西湖圆梦记》2005年10月浙江人民出版社,顾树森主编

  《西湖八十景》2005年10月杭州人民出版社,张建庭主编

  《西湖风景园林》上海科技出版社,杭州园文局编著

  《杭州市志》中华书局,杭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西溪揽胜》西泠印社出版社,西湖区政协编柳宗宝主编

 

编辑:candy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