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园林绿化 → 植物造景|园林绿化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北林毕业生作品之浅析《红楼梦》中的植物与园林文化
(二)潇湘馆与黛玉 赞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juan)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枉凝眉 一个是阆(lang)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水中月,一个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潇湘馆在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是黛玉的住所。此处为元春归省时"第一行幸处",赐题匾额"有凤来仪"。此处是奉元春命住进大观园时黛玉自己选定的。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是这样描写潇湘馆的: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面房里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1] 这里是如此的清静幽雅,使人脱尽俗气,以至于贾政来到此地也禁不住感慨:"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然而,这样的雅居是曹雪芹专门为黛玉设置的,也惟有清高脱俗的黛玉堪居此地。第二十三回元春命众姐妹和宝玉搬进大观园去住,当宝玉问黛玉住哪一处时,黛玉笑答到:"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这是黛玉本人的自招自供。可以说,竹子是黛玉的人格写照。我们解读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也就基本上了解了黛玉的内心世界和性格。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竹子被人们赋予了多种文化特质,而以相思痴情、高雅脱俗尤为重要。竹子的意象就是带着这种文化信息走进中国文学艺术的。 相思痴情的竹子意象是和古老的、美丽感人的湘妃传说联系在一起的。传说远古时期,天子舜外出巡视各地,死在苍梧。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听说后即时追赶到湘江,因伤心和思念攀住竹子痛哭不已,眼泪滴到竹子上,随即成为点点斑痕。从此,这种竹子就称斑竹。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又称湘妃竹。 而文人骚客素来都喜欢歌咏竹子,也就留下了湘妃泪染青竹成斑的动人诗篇。唐李益有"湘竹斑斑湘水春",宋王有"湘妃泪染竹痕斑"之句,唐刘禹锡有《潇湘神》词:"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等。 《红楼梦》在很多地方有意渲染黛玉与湘妃的关系。黛玉住的地方叫潇湘馆,屋内挂的帘子是湘妃竹帘。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更是让探春直接点名了这一层关系:"当时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做'潇湘妃子'就完了。"结果呢,大家都拍手叫妙,就是黛玉也低了头不言语,这说明黛玉本人是认可的。本人是认可的。第三十四回中当宝玉送给黛玉两方旧手帕时,她神痴心醉,又可喜又可悲,就在帕上题诗,其一曰:"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运用湘妃的典故,表达了对宝玉的深情和对未来的忧愁。在《红楼梦》中有很多这样的情节,都彰显、强化黛玉爱哭、忧愁、痴情的性格。尤其是在宝玉面前,无论是宝玉说的是玩笑戏谑之语,还是发自肺腑之言,黛玉都会动不动就粉泪垂腮,顾影自怜,无故寻愁觅恨。[16] 竹子有节,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象征高风亮节,高雅脱俗。魏晋时,阮籍、嵇康等七人常常聚集竹林,肆意酣畅,饮酒赋诗,忘情世俗,人称"竹林七贤"。宋代苏东坡《于潜僧绿竹轩》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代郑板桥既爱画竹又爱咏竹,留下许多赞美竹的丹青华章,如"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和蝶。"等。 因此,居则有竹,无竹使人俗,变成为人们的审美心理。黛玉爱竹,正揭示出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高雅脱俗的品格。当然,这和竹本身的观赏价值是紧密相连的。竹给人清幽安静的感受。于庭前屋后、窗外水边植之。日出有清荫,月照赏清影,风来听清声,露凝看清光,雪停有清趣,自觉环境幽静,意态潇然,超然尘外,营造出一个青竹摇曳、清静幽深的意境。这在《红楼梦》中有着生动的描写。第二十六回写黛玉"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去看黛玉:"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正是潇湘馆。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斯景、斯境,活现出潇湘馆的幽静、黛玉的韵致。 这种幽静、雅致、冷寂的环境,烘托出主人多情善感、心性雅洁、胸襟高邈、幽愁缱绻(qian quan),清高孤傲。残月当空,竹影婆娑,映入纱窗,细碎地撒在地面上,满屋滴翠,几簟(dian)生凉;夜雨袭来,窗外芭蕉,点点滴滴,清冷瑟瑟,想滴在人的心上......窗外和窗内是这样完美的统一,把黛玉的心态、气质、禀性、才情、趣味等表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在大观园里,她绝调出尘,静观周围发生的一切;顾影自怜,感叹寄人篱下;多愁善感,不知将来的归宿......可以说,潇湘馆"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的环境设置为塑造黛玉的形象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黛玉就是潇湘馆,潇湘馆就是黛玉。她像一朵幽谷之花开于斯、长于斯,最后又在幽寂凄静的斑斓竹影下暗暗的凋谢,"质本洁来还洁去",为宝玉、为爱情而泪尽,幽怨地魂归离恨天。如果没有潇湘馆内外的典型环境的精心安排,尤其是那"千百竿翠竹遮映",黛玉的形象将会失色不少。 在北京大观园潇湘馆中,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用竹子营造出的那种幽静、雅致的氛围。整个园子的植物种类是所调查园子中最少的,木本植物只有5种。前院基本上竹子,后院才可以见到诸如杜梨、石榴等植物。 也许同样是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潇湘馆中本应栽种的成片斑竹却换成了早园竹,这不免让人觉得有写遗憾,体会不到那种"湘妃泪染竹痕斑"的意境了。斑竹(又称湘妃竹),是禾本科,刚竹属,桂竹种的一个变种,它以其竹竿和分支上紫褐色斑快和斑点而得名。斑竹适宜生长在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以在北京是不能露地越冬的,这也就是北京大观园中的竹子多采用北京可以露地越冬的早园竹的原因。 《红楼梦》中对潇湘馆的植物描述还有"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我认为梨花和芭蕉也是黛玉性格的一个反映。梨花纯洁无暇,恰如黛玉那种清高、洁净的性格;芭蕉则代表了黛玉的心性高傲、才情超群,而且也是对怡红苑的那株暗喻黛玉的芭蕉的呼应。在北京大观园潇湘馆的后院却不见梨花和芭蕉,有的只是几株杜梨,这也只能算是一个相似吧。我想芭蕉也是因为气候的原因而没有栽种。 所以,要是真正还原曹雪芹先生笔下的大观园,我认为还是南方比较合适吧!
编辑:royal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