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日期:2008-11-17]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气候与自然灾害

    气候状况

  部分地区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气象灾害多发并发。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3℃,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高,年降水量接近常年,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与常年比较,西多东少,其中西北地区中西部明显偏多、东部地区中间多南北少。

  降水分布  平均年降水量607.9毫米,接近常年,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与常年相比,东北西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江西省北部、南疆西部等地较常年偏少20%~50%;西北中西部及山东半岛、苏皖北部偏多20%~50%,其中新疆自治区中南部、甘肃省西北部、青海省北部等地偏多50%以上;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

  气温分布  年均气温10.1℃,较常年高1.3℃,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也是连续第11年偏暖。各地年平均气温普遍较常年偏高,其中,北方和中东部地区偏高尤为明显,东北、华北大部、黄淮大部、江淮、江南大部、西北大部及西藏中西部偏高1~2℃。

 

 

 

  自然灾害状况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342亿元,高于1991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干旱和暴雨洪涝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的82%;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明显高于上年,风雹、热带气旋、低温冷冻和雪灾比例均小于上年。

  ——暴雨洪涝  南方部分地区夏初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淮河流域汛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重庆、济南等城市发生了严重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河南省、陕西省、山西省7月底出现特大山洪灾害。7月18日-21日,云南省遭遇特大泥石流、滑坡灾害。

  ——干旱  北方发生大范围春旱,东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夏伏旱,江南、华南出现严重高温伏旱和五十年一遇的特大秋旱并延续至初冬。干旱范围偏大,灾情偏重。在5月上旬春旱高峰期,全国受旱面积1493万公顷,比常年同期多300万公顷,有897万人、75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沙尘暴  北方平均沙尘日2.0天,比常年同期少3.6天,为1961-2007年春季沙尘日数第三少的年份。春季北方共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少于上年同期;强沙尘暴过程1次,比上年少4次。沙尘天气出现时间集中,3月24日至4月3日的11天中出现5次沙尘天气过程,平均两天1次。3月30日至31日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是影响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影响了西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

  ——热带气旋与雷击  8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比常年多1个,造成8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97.7亿元。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雷击灾害严重,江西省、重庆市、浙江省等地受灾严重,共造成50人死亡。

  ——高温热浪低温冻害/雪灾  大部地区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多10~15天,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西自治区等地部分地区最长连续高温日数超过历史同期极大值。雪灾和低温冷冻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407.2万公顷。

  地震灾害  发生5级以上地震17次。其中,6~7级地震7次,5~6级地震10次。大陆地区发生6次,海域和台湾地区发生11次。

  大陆地区有3次地震成灾事件,造成大陆地区约76.7万人受灾,受灾面积约8258平方公里;死亡3人、重伤28人、轻伤391人;造成房屋1370605平方米毁坏,301919平方米严重破坏、5809546平方米中等破坏、2817720平方米轻微破坏;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20.19亿元。

 


  地质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25364起,伤亡1123人。其中,死亡598人,失踪81人,受伤444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920起,安全转移人员37900多人,避免经济财产损失5.54亿元。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均低于上年。

  海洋灾害  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16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37亿元,死亡(含失踪)161人。其中,风暴潮灾害30次,死亡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7.15亿元;海浪灾害50次,死亡失踪143人,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赤潮灾害82次,直接经济损失0.06亿元。

  措施与行动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预报】 在汛期,及时预报雨量、内涝和地质灾害,结合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加强交通气象预报、高温中暑气象等预报。气象服务覆盖农业、渔业、林业、水利、民政、国土资源、交通、旅游、航空、广电、电信、城建、电力、烟建筑、城建、海洋、体育等领域。对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18个地区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开展震灾预防与应急救援】  建成测震台站970余个,前兆台站610余个;完成20个重点监视防御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22个城市的地震小区划,12个监视防御城市(地区)开展了防震减灾示范点工作,近200万户农村群众住上抗震新居;20个省(区、市)68个大中城市建成400多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26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专业人员达3000多人,市县级地震救援队伍和社区救援志愿者队伍达10万多人,在5次7批国际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国内历次抗震救灾和相关灾害紧急救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本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除行政区划、国土面积、地震灾害外,均未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编写单位

  主持单位:环境保护部

  成员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

【分页导航】
第1页:综述 第2页: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第3页:淡水环境 第4页:海洋环境
第5页:大气环境 第6页:声环境
第7页:固体废物 第8页:辐射环境
第9页:自然生态 第10页:土地与农村环境
第11页:森林 第12页:草原
第13页:气候与自然灾害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