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
[日期:2009-06-22]  来源:文化部  作者:单霁翔   发表评论(0)打印



博物馆

工业遗产

巴黎

美国遗产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遗产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威胁。所幸在一些国家,工业遗产保护问题首先引起当地居民的关注,并逐渐得到了社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保护的主要力量。以发生在日本北海道的小樽运河和美国纽约的苏荷(SOHO)工业区的保护运动较为典型。小樽曾是日本西部沿海最大的港口,重要的移民和物资集散地,全长1.3公里的运河承载着昔日的繁荣,与运河沿岸的仓库、厂房以及港口设施共同构成了当地的独特风景。1966年夏,当地政府因建设6车道的沿海道路,计划将历史悠久的小樽运河填埋60%,威胁到上百栋明治时代的石造仓库群的保护。这一严重事态引起市民的抗议,市民们认为小樽运河和石造仓库群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历史见证,构成家乡的独特景观。于是,自发组成了“小樽运河保护会”,开展了持续的保护运动,不但有效阻止了建设性破坏,而且促成该工业遗产列为“国家重要的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美国曼哈顿的苏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是著名的传统工业区,经济大萧条后工厂搬迁,闲置了大量厂房和仓库。一批艺术家将工业厂房和仓库内部稍加整理后,用作艺术创作、作品展示和交流聚会的场所。纽约市政府曾计划对该地区的传统建筑实施拆迁,改建为现代化的写字楼和高级公寓,但遭到市民的强烈反对。保留下来的苏荷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品经营业、餐饮业、时装业等诸多产业聚集的区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荷模式”。“上世纪70年代,市政府终于决定将‘苏荷’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明确规划这里以艺术经营为主,‘苏荷’重新走向繁荣”。

  法国奥赛博物馆此类例子还有很多,如著名的法国奥赛博物馆,是利用当年为举办1900年国际博览会而建的奥赛火车站改建而成。上个世纪70年代初,曾因废弃而险些被拆,也是在市民的积极呼吁和保护下,于1978年被列为“国家级纪念建筑”。目前,在保持历史建筑形成的标志性景观基础上,室内合理进行改造,满足了博物馆的功能需求。目前,国际社会对于工业遗产保护逐渐形成良好氛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保护工业遗产,在制定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使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现,增强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在推动地区产业转型,积极整治环境,重塑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力,带动经济社会复苏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笔者虽然未对工业遗产保护进行过专门考察,但是仅就接触到的一些工业遗产保护实例,也留下了不少深刻印象。如今的一些城市,对于已经失去原有功能的工厂码头等遗址,没有采取简单粗暴地全部推倒重建的办法,而是通过合理利用的手段,不断为社会提供综合效益。如美国旧金山的原巧克力工厂、奥地利维也纳的原煤气工厂等,今日均成为市民和来访者们喜爱的游乐和购物中心。塞默灵铁路作为奥地利早期最伟大的铁路建设工程之一持续使用至今,因其穿越了一个壮丽的山地景观,同时沿途有众多精美的民居建筑,而成为一条著名的文化线路,并作为工业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大利亚悉尼市在达令港码头改造规划中,将大量老仓库利用改建为专业店、咖啡屋和小型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的旧码头建筑也是经过精心修缮,成为别具特色的室内商业街。

  近年来,由于制造业经济大量向金融、物流、中介、研发等方向转型,所以许多适宜的厂房、仓库被利用为办公用房。如我们曾经访问过的位于里斯本的葡萄牙国家考古局、位于巴塞罗那的西班牙恺撒基金会等机构,也都是通过合理利用工业建筑的范例,既保留了工业化时代的风貌,又获得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这些成功的事例展现出工业遗产与其他古代文化遗产相比具有更加广泛的利用空间和价值。同时,一些艺术家工作室、时装设计室、艺术画廊、工艺品店、律师事务所等也都在工业建筑中找到了理想空间。人们对于这些工业建筑的文化信息和传统风貌格外珍爱,适度的改造往往仅限于室内,如增加隔热保温措施,进行内部水电改造,添加卫生设施,房间结构加固及装修等,而对于工业建筑的外观和格局以及室外环境,则尽可能保持原貌,以提醒人们这些工业建筑和设施不同寻常的历史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有网友问巴黎铁塔算不算工业遗产?

  德国的弗尔克林根铁工厂和埃森的矿业同盟工业区景观分别于1994年和200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弗尔克林根铁工厂占地面积6公顷,是整个西欧和北美地区现存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19世纪和20世纪时期建造和装备的综合性铁工厂遗址。尽管已经停产多年,它仍然向人们展示着当年铁工厂的整体风貌。原状陈列的高炉,吊车、轨道、排风机、烟囱等工业设施,详细述说着当年炼铁工业的各个生产环节,随处可见的记录生产场景的历史照片向人们传达着昔日劳动的艰辛,而照片中当年劳动者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表现出产业工人的自信与自豪。当年规模最大的厂房如今被用作美术馆,室内保留下来的各种工业设备和密布的能源管道像一组组风格独特的雕塑,使人们置身于一个充满遐想的工业遗址空间,给参观者增添特殊的体验和情趣。埃森的矿业同盟工业区景观同样保留着历史上煤矿工业区的完整结构和风貌。该工业区于1847年运行,1986年停产,工业遗产见证着过去140年中曾经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煤矿业的兴衰。这个曾经污染严重、逐步走向衰落的老工业区,通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今天作为工业遗址公园而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访客。参观者可以通过当年的设施进入地下矿井,实地体验过去采煤的环境。昔日的运煤火车被利用为游览工具,矿区内的一些工业设施、铁路设施,甚至旧火车车厢也被作为社区居民和参观者开展各种活动的场地。特别是那些对工业设施缺乏体验的中小学生尤其热衷于此而流连忘返。风景优美的工业遗址公园还吸引了众多创意产业公司、产品研发机构等企业落户,完好保护的20世纪工业建筑中经常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活动,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上两处工业遗产保护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利用可以使停产多年、肮脏混乱的工业区变得整洁高雅,充满文化气息,环境污染、工人就业等问题也可以同时得到较好解决,使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出青春,成为保护工业遗产、复兴工业文化的成功范例。

  在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上,一些国家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鉴于作为文化遗产的某些建筑其原有功能已不再适用,无论是业主、使用者还是建筑师,就会考虑为其寻找另一种相近或全新的用途,以便将该遗产建筑保留下来。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保护工作应该如何掌握和开展呢?澳大利亚所制定的《巴拉宪章》为文物建筑寻找“改造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工业遗产保护项目上得以推广。“‘改造性再利用’关键在于为某一建筑遗产找到恰当的用途,这些用途使该场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现,对重要结构的改变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且使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由此看来,《巴拉宪章》所定义的“改造性再利用”,指的是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没有从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推广。

编辑:xuan88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