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日期:2007-06-19]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海洋环境

    状况

  海水水质

  2006年,全国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远海海域水质良好。

  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7%,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三类海水为8.0%,下降0.9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4.3%,上升0.4个百分点。

  四大海区中,南海、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为轻度污染,东海近岸海域水质为中度污染。

  渤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9.6%,与上年相比,上升3.6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1.7%,上升2.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黄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3.7%,与上年相比,下降5.2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6.1%,下降5.0个百分点。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pH和活性磷酸盐。

  九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海域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超过80%;胶州湾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占75%;闽江口为中度污染,二类和四类海水各占50%;杭州湾、长江口、辽东湾、珠江口和渤海湾水体均为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不足40%。

  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

  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部分海域沉积物受到滴滴涕、多氯联苯和砷等的污染,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程度有所加重,范围有所扩大。

  近岸海洋贝类污染

  2006年,中国继续在近岸海域实施贻贝监测计划,所监测的主要生物种类为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紫贻贝、翡翠贻贝、毛蚶、缢蛏和僧帽牡蛎等。多年监测结果显示,中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滴滴涕、铅、砷、镉和石油烃的残留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以滴滴涕的下降幅度显著。

  赤  潮

  2006年,中国海域共发生赤潮93次,较上年约增加13%,累计面积约19840平方公里,较上年约减少27%。

  发生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31次,累计面积18540平方公里,分别占赤潮发生次数和累积面积的33%和93%。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发生7次,较上年减少2次,累积面积减少51%。

  赤潮高发区集中在东海海域,其赤潮发生次数和累积发生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68%和76%;大面积赤潮主要出现在渤海湾、长江口外和浙江中南部等海域。

  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具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棕囊藻和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具齿原甲藻、夜光藻等。有毒赤潮生物引发或协同引发的赤潮41次,累积面积约14970平方公里,占全年赤潮累积发生次数和面积的44%和75%,与上年相当。

 


  措施与行动

  【重点海域碧海行动计划】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底,组织完成了对长江口地区的环境状况调查,开展了污染源调查、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等工作,为全面开展碧海行动计划编制奠定了基础。

  “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的基础性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完成丰水期和平水期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的河海联动准同步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和海域生态环境现场调查工作,建立了陆域非点源和干沉降连续监测站。

  【海洋保护区建设】  2006年,国务院批准山东滨州贝壳堤与湿地保护区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使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9个。目前,全国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49个,保护面积37584平方公里(含所涉及的海岸带面积),约占中国管理海域面积的1.2%。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有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也以较快速度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建成7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其中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4个。

  【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  2006年10月18~20日,联合国环境署“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第二次政府间审查会”(GPA IGR-2)在北京召开。来自102个GPA成员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全球和地区金融组织的代表约6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动执行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的北京宣言》。

  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完成情况

  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万吨,比2005年增长1.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吨,比2005年增长1.0%。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但与2005年增幅相比,2006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分别回落11.6和4.6个百分点。

  2006年7月21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环保总局周生贤局长与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等9省人民政府签订"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减排责任书。

  直排海污染源监测调查

  2006年,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继续开展直排海污染源调查,对587个污水日排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进行了监测,同时开展了156个入海河流断面入海污染物监测。

  587个直排海污染源中,工业污染源323个,生活污染源112个,综合排放口152个。污水排放总量为35.8亿吨、CODCr排放量48.7万吨、石油类排放量0.972万吨、氨氮排放量4.66万吨、总磷排放量1.20万吨。沿海省份中,广东、浙江、辽宁污水排放量较大,浙江、广西、广东CODCr排放量较大。

  156个入海河流断面的监测统计结果表明,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较差。CODMn排海总量为473.6万吨、石油类为6.7万吨、氨氮为97.6万吨、总磷为24.5万吨。

  重大船舶污染与海洋渔业污染事故

  2006年,全国沿海发生船舶污染事故124起,总溢油量1216吨,其中50吨以上的石油和化学品污染事故5起。

  2006年,全国共发生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89次,污染面积约6.9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65亿元。其中,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的特大渔业污染事故8次。

【分页导航】
第1页:综述 第2页:淡水环境
第3页:海洋环境 第4页:大气环境
第5页:声环境 第6页:固体废物
第7页:辐射环境 第8页:自然生态
第9页:土地与农村环境 第10页:森林
第11页:草原 第12页:气候与自然灾害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