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的历史功能和传统风貌与紫禁城的“整体性”分不开-理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皇城的历史功能和传统风貌与紫禁城的“整体性”分不开
[日期:2010-03-18]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郑孝燮   发表评论(0)打印



  西皇城、东皇城的明清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皇城过去从南北与东西四个方面护卫和服务于紫禁城。无论历史功能,还是建筑风貌,都是以突出紫禁城为主,皇城为辅。特别是沿中轴线的南北方位上的门阙、御道、宫殿、广场,直至景山等一连串的金光闪闪的建筑空间,是至今保护、保存、整治最好的我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这一大段沿中轴线的古建筑基上都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相形之下,西皇城、东皇城的功能和建筑的现状则比较复杂。

  西皇城的大部分用地为西苑三海。北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南海已申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几处皇家敖建的寺庙、教堂,也均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一)北长街路西的昭显寺(雷神庙)和路东的福佑寺(雨神庙)--清雍正以前,祭祖雷、雨、风、云诸神原是在天坛举行。后来因为北京的天灾频繁,雍正皇帝颁旨,于是在西皇城和东皇城分建了雷、雨和风、云四神之庙。

  昭显寺(雷神庙)建在北长街路西。这个位置处于紫禁城外的西北方向。传说当时雷雨袭击北京多半发自西北一带。因此御批在此处建雷神庙。雷神庙的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布置影壁一道,山门三间,左右钟鼓楼各一间,前殿三间,中殿三间,后殿五间及左右配殿。现在只余影壁和后殿。

  其次,与昭显寺斜对面的北长街路东的是福佑寺(雨神庙)。这座建筑始建于清初,当时康熙皇帝还在幼年,为防天花并的传染,由保姆陪这位皇子住在这座王府并在此读书。雍正元年(l732年)这里也曾作过乾隆皇帝登极前的府邸,但是他并没有住进来,只是来这里祭祀过

  雨神,所以又称雨神庙。乾隆登极后,雨神庙改建为喇嘛庙。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福佑寺一直为西藏班禅驻北平(北京)办事处。现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公布)。

  福佑寺的建筑,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东西木牌楼,山门三间,东西钟鼓楼各一间,天王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大雄宝殿五间,殿内供奉康熙皇帝牌位。寺的后院原有东西向平房五排,每排七间,后来拆除,建起了一座二层的藏式建筑,与原存建筑很和谐。

  (二)大高玄殿与大光明殿--前面写过,明朝嘉靖时对群巨"午门廷杖"的事件。这位皇帝从此"厌恶言官"与大臣隔绝。后来在后宫又遭遇了宫女对他行刺"勒而未死"的"宫婢之变"事件。嘉靖皇帝于是即不住紫禁城而深居西苑,崇信方士,"二十年不视朝"。自称"一心玄修",修行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西皇城原有两座皇家道观,当时均是这位皇帝的修行炼丹之所。

  一是北海东侧的大高玄殿,始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四周有红墙固绕,南墙正中辟有三座琉璃券门。进门后还有形制相同的二道门。往北是大高玄门,左右有钟鼓楼。再北就是正殿大高玄殿,七间面阔,重檐庑殿黄琉璃瓦顶,斗拱梁枋彩绘相应。殿内供奉三清像。正殿后为"雷坛",面阔五间,单檐庑殿,绿琉璃瓦黄剪边,雷坛后为乾元阁,这是形制不多见的上圆下方,重瞻三间楼阁,紫色琉璃瓦攒尖顶。大高玄殿门外有三座木牌坊,呈"品"字型布置。南面的牌坊之南还建有一东一西的习礼亭,建筑形式特别,却和紫禁城角上的"九梁十八柱"的角楼相似。大高玄殿正门和门外的牌楼、习礼亭这些建筑的本身及环境空间,与紫禁城城墙及角楼,甚至包括景山、北海白塔等多方位的借景,融为一体,乃至"互为因借"的效果都非常精彩。现牌坊、习礼亭均已拆除,据悉有可能即将部分地恢复。

  二是原先在中南海西侧的大光明殿建于嘉靖三十六年(l557年),原址为以前的万寿宫。长期不上朝的嘉靖皇帝与陶真人(道士)经常讲"内丹"、"炼丹"于大光明殿。这座皇家道观的规模很大。"大光明殿前有假山岌岌,名兔儿山,即世宗(嘉靖皇帝)焚篆瞻斗之地(焚符观星)。假山很早就拆平了。庙宇从民国以来也陆续被占被拆。"民国时期记载:"光明殿为明季所建,今改为培根女校,有废阁一,榱桷翼张,丹绩宛然,犹宫禁遗制,殿以外皆民居,仍不见山也。"现在大光明殿遗址上是国家某机关所在地,没有高层的新建筑群。

  以上的皇家道观和雷、雨神庙,以及后面要说的东皇城的普度、普胜二寺和风、云二神庙,它们的建筑都是四合院式的,虽有等级、性质、规模之区别,却无建筑形式和风貌上的基调的不同。

  (三)西什库教堂--亦称北堂,现已申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惟一的原来建在皇城内的天主教堂。虽然它是西洋宗教建筑,却获得了"皇帝敕建",并且蕴藏着相当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西什库教堂的前身,最早是定点在中南海的蚕池口(今文津街北京图书馆对面中南海西北角),蚕池口外这一带是北海与中海的交汇处。其间风景如画,山水历史悠久,石桥卧波,湖光塔影美不胜收--是古都山最佳处。为什么在这附近近建西洋教堂?并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成?在此之前,康熙帝幼年因患疟疾,御医诊治无效,后是西洋传教士洪若翰等人用奎宁(全鸡纳霜)治愈的。康熙因此一方面厚礼赏赐洪若翰宰等传教士,一方面把皇城内蚕池口的一套府院(原为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所住)赐给他们,允许在此修建教堂。同年教堂竣工,命名"救世堂"。道光七年(1827年)下谕拆除,咸丰十年(1860年)至同治四年(1865)又重建,而且比原来更高更大。毕竟"该堂与皇宫押近,教堂球顶高处可以望及宫庭,颇为宫禁所憎恶。既建高墙以蔽之,后复商之法使将此堂迁往他处。"终于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下旨搬迁敕建这一教堂至西皇城根明代的西什库旧址。西什库新教堂及附设建筑占地约20亩,用银45万两,全由清廷支付。西什库新教堂由法国传教士规划设计。光绪13年(1887年)建成。

  西什库新建教堂坐北朝南,哥特式建筑形式,总高31.4米,顶端由11座尖塔组成。教堂正中的尖拱正门上特别书有皇家"敖建天主堂"的门额。教堂之前还有两座中式方亭,立有御碑。碑亭为黄琉璃瓦顶,红漆圆柱,斗拱、彩绘、飞檐。教堂的内部大堂,中轴对称,共有36根高大的明柱和48组尖形拱柱,空间高敞而向上。正面的后台是主祭台。大堂内有80扇镶嵌五光十色玻璃、大小不一的花窗。大堂后边是可容400人的唱经楼。教堂之外,还有修道、藏书、教士居住、医务等多座建筑,至今尚有一部分保存。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西什库教堂是义和团教堂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激战很长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教堂荒废,部分被学校、工厂占用。1985年北京市政府拨专款进行了修缮,现在已成为北京天主教的主教府。

  西什库天主堂属西方建筑风格。当年它的周围全是胡同四合院。所以整体上的环境风貌基调仍是皇城内的胡同四合院体系。

  (四)南内--东皇城的面积比西皇城小,还缺乏西苑那样的水面风景条件。但是明朝仍在这里建有供皇帝游憩的宫殿,称"南内"或"小南城"。"初,上(英宗)南内,悦其幽静,既复位,数幸焉。因增置殿宇,其正殿曰龙德。正殿之后,凿石为桥,桥南北表以牌楼。"可见"南内"这片御苑的景物,还是别具情趣的。托物寄吏,"南内"尤其记录了英宗复辟的历更事件。当年英宗北征瓦剌,在长城外土木堡战败被俘。等到被释回京以后,虽然奉为"太上皇"却被软禁在"南内"旧宫。原来在被俘期间英宗之弟登上了皇帝宝座,最终还是英宗复辟了帝位。这一事件吏称"夺门之变"。

  清初"南内"改为摄政王多尔衮的王府,殿基高峻,以后又改为玛哈噶喇庙,即普度寺。清朝文献还有记载:"明之南内,今已拆尽。按照遗迹惟普胜、普胜寺,似犹似旧殿之仅存者。普度寺殿宇极宏,佛像极奇。"普胜寺在南河沿,南临皇城城墙,即今欧美同学会的所在。普胜寺院落宽敞,有走廊相通,并有假山石及花厅,原是顺治八年(165l年)敕建,乾隆四十一年(l776年)重建,曾为蒙古喇嘛汗王驻锡北京之庙。

  (五)皇史宬--南池子南口街东有我国惟一保存至今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处古建筑建成于明嘉靖十三年至十五年(1534-1536年),清朝重修。为了防火、防水、防潮,采用了"无梁殿式"的砖石结构。古建筑面阔九间,墙厚五米,灰砖磨砖对缝,正门开五个券门,门又分内外两道,额枋斗拱全用汉白玉琢饰。屋顶为庑殿式黄琉璃瓦。整个建筑立于二米高的汉白玉栏杆围绕的台基上。建筑形象庄重、坚实。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主殿,东西还有砖木结构的小配殿和东北角的清代御碑亭。整体布局方整,中轴对称,突出主殿,四周固有红墙,临街辟门。当时墙外的环境留有"皇史宬东南有门通河,河上有涌福阁,俗所谓骑马河也"的记载。嘉靖皇帝修建皇史宬是专为保存"实录"、"圣训"、"玉煤"等皇家档案史册的。同时珍藏明成祖时编辑的《永乐大典》。清朝把《大清会典》也藏在这座皇家档案库。

  (六)风神庙、云神庙--封建王朝迷信,为祈求风调雨顺,在皇城敕建雷、雨、风、云四神之庙,已如上述。清雍正年间在东皇城北池子街东修建的宣仁庙和凝和庙分别是风神和云神之庙。四位主宰天气之神,身份地位相似,所以庙的等级形制除雨神庙(福佑寺)原是康熙、乾隆登基前的王府,而等级形制较高外,其余三庙基本上相同,这里就不赘述风、云二庙了。

  归根到底,"整体性"在于统一和谐--传统文脉不断,基调鲜明

  北京的皇城是紫禁城的外院,明清时期属于"民不得入"归内务府管辖的"皇家禁区"。皇城的建筑与环境,在当时无论功能还是风貌,均有严格的礼制等级与整体秩序的制约,必须达到统一和谐。皇城内除以上的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更多的胡同四合院分布其间。多年以来现状比较复杂,所谓大杂院,旧房失修,私搭乱建,防火安全差,市政管线设施落后等问题,无不存在。这些历史问题主要是20世纪后期,迄今约50年之间积累起来的。明清时期皇帝管辖下的皇城"禁区",根木不允许破坏风貌。民国时期皇城"禁区"开放后,南北长街、南北池子环境清幽,安静舒适的四合院成为高官的住宅区。如"北池子骑河楼有张某总长故居,今为清华同学会。民国初年徐总统的府邸也在东华门外"新中国建国后皇城内有些宅院也住过高级于部。

  明清时期内务府系统的监、司、局衙门大部分在皇城,小部分在紫禁城。还有供应皇家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等所需的库房、作坊,以及禁卫军营房及校场等也分布在皇城。这些机关、坊库等的用房,基本上均采用四合院形式。历史悠久的传统四合院当时广泛用于不同等级、性质、功能不同的多种建筑需求。皇城内居住的人,主要是内务府系统的大小官员、大小太监和工匠等。另外还有些御赐的府宅也在皇城。如:清初多尔衮同母兄的英亲王府在东华门大街路北,在明代为光禄寺。"解放后,为北京27中学,原建筑早已无存。"还有翰林院编修被赐宅在皇城的如"以编修赐第厚载门。"又如"乾隆时……四女和嘉公主赐第在旧宅东"等等。

  总之,任何的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都河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它必然要同围的环境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必然受到周固环境的影响。所以,紫禁城的保护不可以独善其身,而要结合皇城的保护,达到整体性的统一和谐。

  愿我们进一步知己知彼,为了加强整体保护紫禁城与皇城,希望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更加密切结合,落实完成这项重任。

  2005年5月29日于北京

  ——该内容来源于《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郑孝燮著),由中国风景园林网整理发布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