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面子:圆明园的家仇与国耻-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大国面子:圆明园的家仇与国耻
[日期:2010-09-30]  来源:看历史杂志  作者:庄秋水   发表评论(0)打印



帝国的君王乾隆自信而骄傲。他的个性原就不像他的父祖那么质朴,崇尚浮华缛文。他那伟大的离宫应有尽有,让外来者赞叹不已。“这座乐园一定消耗了巨额资金。的确,没有哪个国家的君主能像中国皇帝那样,是这么巨大的一个国家的主人;或者能负担得起如此巨大的开支;或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此时,正是大清帝国如日中天的时期。经过一百余年的休养生息,清帝国开始展现出唐宋之后的又一个盛世景象。在国库中,每年库存的白银就有6000万两以上。而且,帝国各处的大臣和商人们贡献的资金,以及世界各地送来的奇珍异宝,仍然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北京,堆积到这座皇帝最宠爱的园子。

“圆明”二字,“圆”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明”则意味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圆明园的重心名为“九洲清晏”,其九岛环列无非是“禹贡”九洲,象征国家的统一,政权集中。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全园最高土山名叫“紫碧山房”,从所处方位与紫、碧为名的含义,就是代表昆仑山。整个园林无异是宇宙范围的缩影。

“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恰如一颗最耀眼的明珠闪耀在帝国的王冠之上,它是盛世的象征,也是帝国的荣耀。

乾隆准备继续推动这座伟大工程的完善,事实上,历朝的修建直到1860年被付之一炬后才得以终止,那时距其初建已历时150年。

1745年,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开建,法国人郎世宁、王至诚、蒋友仁共同绘制完成了图样,交由中国工匠施工。中国的皇帝以宽大的胸怀吸纳了全中国的能工巧匠以及远道而来的西洋技师,他的园林里和谐地容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或者玩意儿。而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们,也希望通过艺术和科技的成就来影响皇帝,就像他们的前辈们所做的那样,然后让帝国皈依上帝。

从表面上看,老大的中华帝国,与新兴的欧洲列强,本来有机会在这个时段交会。但事实证明,这只是双方的一厢情愿。皇帝们向西方所要的,只是王冠上的一颗异国情调的饰物。帝王的好奇只是一种游戏,而普遍的学习和开放则事关尊严。“天朝尊严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体制。” 1793914日,已届垂暮的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接见了英国使团。马戛尔尼勋爵希望能说服大清皇帝通商,并在北京派驻使节。但是,英国方面苦心挑选的代表欧洲最先进的科技和英国最精致的手工艺的厚礼,让自大的皇帝感到“远人”的强大。据说乾隆态度改变,最终拒绝了英使的请求,是因为英国国王的礼品单太厚了,“夺走了乾隆的优越感”。

发生在马戛尔尼与乾隆间的更为人广知的跪礼之争,直到1860年才得到解决。当英国人再度来到北京时,带来的不再是礼物,而是枪炮,并且用它得到了其前辈未曾得到的。同时,他们仍然决定放火焚烧这座皇帝最喜爱的园林,以便“能够留下一个长久性的印记”。

这是圆明园前150年。而在随后150年,它开始了另外一段记忆。

圆明园和园子中的珍宝的主人开始走马灯似地轮换。咸丰皇帝逃离了圆明园,英法联军焚烧了圆明园,紧随其后中国“匪徒“抢劫”了圆明园……接下来,在漫长的荒芜中,它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直至一部由香港人拍摄的,名为《火烧圆明园》的电影,它被重新记起,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编辑:符煜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