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面子:圆明园的家仇与国耻-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大国面子:圆明园的家仇与国耻
[日期:2010-09-30]  来源:看历史杂志  作者:庄秋水   发表评论(0)打印



“火烧”之后

李翰祥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轰动了中国,仅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学生包场就带来上亿观众。

这个年代中国观众的历史素养普遍还停留在初中课本上。1983年第8期《大众电影》对李翰祥的专访中,还有这样的句子:“他(指李翰祥)高兴地告诉我,为了使观众在银幕上能看到毁于八国联军大火的我国建筑艺术的珍品——圆明园,摄制组根据当时的图纸,仿照圆明园中西洋楼、大水法和远瀛观的一部分,搭了可以说是东南亚最大的一堂花园布景。” 当时的记者还认为圆明园是毁于八国联军之手。

尽管如此,还是有持不同观点的观众给报刊写信,发表自己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这在那个时代引发了不同寻常的争论。湖北蒋韬在《火烧圆明园两不清》一文中说,“你看,皇帝对列强的无理要求气愤至极、懿贵妃也力主迎战,肃顺也说洋人得寸进尺。好一群圣君贤臣,那么,丧权辱国之罪,谁来承当呢?”观众陈维献的《不能曲解历史》更是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从影片所描写的情节来看,圆明园遭焚毁,似乎责任在中国,是中国人的横蛮无礼造成的”、“帝国主义原来不是很坏的,只是因为你惹恼了他,他才变坏的。同时还让人感到,在帝国主义面前,奋起反抗是死路一条,只有逆来顺受、百依百顺才能求得敌人的宽谅,求得天下太平。”

尽管不乏批评之声,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还是在中国大陆获得了优秀影片特别奖。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和文化部长亲自给这两部影片颁奖,这在新中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香港,1983年《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缔造了千余万港币的票房佳绩。《垂帘听政》入围多项香港电影金像奖,李翰祥还造就了第一次拍摄就当上影帝的演员梁家辉。

■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之“火”被李翰祥再次点燃的1983年秋天,《大众电影》邀请史学界、文化界、理论界著名学者们开过一个关于这部电影的座谈会。

《人民日报》文艺部李希凡的意见称,“作为一部历史故事片,它的思想内容所达到的深度,还远远不能使我们满意,它的有关历史真实的艺术处理,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李氏影片引发的爱国热潮,却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李文海教授所言:“形象地宣传了历史,生动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这比我们搞历史的写文章力量大得多。”

在这股强大的力量下,圆明园地面上仅存的还能看到一丝轮廓遗迹的大水法,就成了一个悲怆而不屈的标志。到这里瞻仰和凭吊圆明园遗址的游客,写信给媒体说:“记住这耻辱的一页,从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激发起我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增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和信心。”

一篇至今广为传播,凡到重要纪念日都被青年人和中小学生用来当作演讲比赛稿的《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一文,激情澎湃地写道:“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八国联军(原文如此)火烧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最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

随后,圆明园在1996年和1998年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北京市国防教育基地”。

1997年,圆明园在西洋楼景区建成了一面“国耻墙”,墙的一端写着“毋忘国耻”四个大字,正反两面是金属板蚀刻的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全文。在沉寂了120多年后,圆明园的遗骸担负起教育民众的历史重任,成为重要的仪式地:小学生在这里举行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中学生举行退队入团仪式,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在“五四”青年节,在圆明园向18岁学子表示祝贺。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前后,国耻墙前面总会有不同年龄、团体的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圆明园就这样,借助一部大众影片,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当中,并在1983年之后,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爱国情绪。

编辑:符煜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